怀乡甯氏与化州甯氏之关系考辨

内容提要:本文对怀乡、化州两地甯氏四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的关系史,作了梳理,驱散了迷雾,排除了障碍,历史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了:怀乡甯氏与化州甯氏来源不同,彼此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

关键词:怀乡甯氏 化州甯氏 无血缘关系

作者介绍:甯源声,元吉公第十四世孙,信宜怀乡甯氏元吉公宗祠理事会(现在的中华甯氏宗亲会广东信宜怀乡理事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会长兼秘书,是历届怀乡理事会的参与者、领导者。

  怀乡甯氏的根在哪里?是广东化州,还是福建建宁?怀乡甯氏的直系远祖是谁?是化州的龙跃公,还是建宁的念三公?怀乡甯氏与化州甯氏有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如果说有,现存清朝编修的老族谱为什么没有任何记载?如果说没有,化州甯氏宗祠内为什么曾经供奉过怀乡甯氏先祖的二十八个禄位牌?而位于吴川的甯杰公陵墓墓碑上,又为什么会刻有“高州信宜众孙仝立”等字样?近年来,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谜团一样,一直在不断地困扰着怀乡、化州两地的甯氏族人。如何破解这些谜团,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怀乡甯氏的入粤始祖,是元吉公及其三个弟弟:元庆公、元茂公、元盛公;化州甯氏的入粤始祖是龙跃公。元吉公的故乡,是福建省邵武府建宁县(位于福建西北部);龙跃公的故乡,是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位于福建南部)。两地远隔千里。元吉公的入粤时间,是明朝天启年间(-);龙跃公是元朝至正年间癸未()科进士,先任广西兴安县知县,后调任高州府石龙县(今化州)知县,卸任后定居化州。两者的入粤时间相差约二百八十年。在天启年间之后的三百多年里,怀乡甯氏与化州甯氏有如两股道上跑的车,彼此互不相干,互不来往。两地甯氏的交集,始于民国十七年()。由于种种人为因素的干扰,原本仅仅限于同姓的单纯关系,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围绕族源问题,怀乡甯氏与化州甯氏之间一直争论不休,摩擦不断。化州方面认为,怀乡甯氏是化州甯氏的一个分支(以下简称“分支”说),怀乡方面则坚持说,怀乡甯氏来自福建建宁(以下简称“建宁”说),与化州甯氏不存在任何瓜葛。最近,有人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则来自《信宜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版,第91~92页)中关于怀乡甯氏族源的材料。这则材料极具轰动效应,全文如下:

  宁姓 济郡。元至正十五年(),宁龙跃任广西兴安知县,后调任化州知县。元亡,落籍化州。其3世孙宁韶夫及5世孙宁兰玉先后返闽,宁兰玉居邵武府建宁县。明天启年间(—),宁兰玉玄孙元吉、元庆、元茂、元盛,兄弟4人为避闽乱,经南雄珠玑巷再迁高凉,后迁入信宜县。宁元吉住怀乡镇三德村,子孙部分居住怀乡镇内,部分迁居安莪镇上营,还有部分迁出了信宜。元庆子孙住怀乡镇沙塘垌,元茂子孙住贵子镇石子村,元盛子孙住马贵大西村。

  这则夺人眼球、耸人听闻的材料,使怀乡甯氏与化州甯氏之间本已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面对这则来自官方正式出版物的材料,人们的感受截然不同:持“建宁”说的人读了,惊愕郁闷,有口难辩,有如赛场上的拳击运动员被人击中要害却无法还手;而持“分支”说的人读了,则大喜过望,得意扬扬,个别人还不无揶揄地说:(这则材料)“可信度很高,肯定不是化州人士去策划信宜地方官员编修(写)的”,仿佛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不过,且慢!须知,世事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存在着诸多假象,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为似是而非的假象所迷惑。评判是非当以历史真相为依据,一旦弄清了历史的真相,说不定惊愕郁闷的,会变得扬眉吐气;而大喜过望的,却变得哑口无言。

  回顾历史,怀乡与化州两地甯氏之间的关系,由互不相干到彼此来往,再由单纯清晰演变为复杂混乱。这种局面的形成,除了诸种外部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怀乡甯氏内部的两个人,一个是启尧公(元吉公第十一世孙);一个是信绪公(元吉公第十二世孙)。正是他们一前一后因轻信他人而草率作出的种种不当举动,予人口实,授人以柄,给历史的本来面目蒙上了重重烟幕,为后人了解历史真相设置了道道障碍。

  先说启尧公(—)。他平生以教书为业,解放前是怀乡甯氏宗祠的负责人。民国十七年(),由于化州甯氏主动派人前来联络,启尧公从此同化州甯氏拉上了关系,并应邀派出序贤(元吉公第十世孙)等人带资前往化州参与修建甯氏祖祠。又于次年派人把怀乡甯氏宗祠内一棵高大粗壮的侧柏树砍下裁好,运去化州用作原材料,为怀乡甯氏先祖制作了二十八个禄位牌,供奉于化州甯氏宗祠。民国二十七年(),启尧公又接受化州甯氏宗亲的建议,带队前往吴川,对甯杰公在吴川的陵墓作了重修,并在墓碑左侧刻上“高州信宜众孙仝立”等字样。启尧公的这些举动,为“分支”说炮制了两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依据”。不过,全国解放后,怀乡甯氏不再去化州联宗祭祖,也没有去吴川拜祭过杰公的陵墓。

  次说信绪公(—)。他是怀乡甯氏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年于省立广雅中学高中毕业,次年参加革命,生前是信宜市政协正处级离休干部。如果说启尧公在二三十年代为“分支”说开了先河,立了头“功”,那么在数十年之后,信绪公又紧步其后尘,竭尽全力为“分支”说推波助澜,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分支”说的传播立下了更大的“功劳”。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作为怀乡甯氏第一届宗祠理事会会长的信绪公,应邀到化州参与编修甯氏族谱,并被任命为“甯龙跃公总谱汇编委员会”副主任。在化州期间,由于看了一本民国十八年设立的《甯氏禄位簿》,知道当地祠堂曾经供奉过怀乡甯氏先祖的二十八个禄位牌,又到吴川瞻仰了墓碑刻有“高州信宜众孙仝立”字样的杰公陵墓,加上可能还接受了化州某些人的洗脑,信绪公开始对“分支”说坚信不疑了。他不仅把怀乡甯氏作为化州甯氏的一个分支,将相关人口材料编入《甯龙跃公总谱汇编》的第三卷,还经常在怀乡甯氏宗祠理事的各种大小会议上,反复宣传“怀乡甯氏是化州甯氏的一个分支”的主张。

  这还不算,他为了让“分支”说广泛深入人心,还在年秋天亲自起草了一篇《怀乡甯氏源流简介》,并委托我拿去打印成文件,向全族散发。同时,他还将此文刊登在由他创办并主编的《信宜文史》杂志上。几经周折,现已查明,本文开头提到有人从《信宜市志》援引并公诸网上的那段材料,就是编写者凭借《信宜文史》杂志按图索骥,直接取材于他的这篇《简介》的。现将该文抄录如下:

怀乡甯氏源流简介

  经过反复查对溯源,怀乡甯氏入信宜始祖为元吉公兄弟,入粤始祖为化州龙跃公,远祖为钦州甯逵公,古远祖为西周周武王之弟康叔。

  史书记载,康叔乃卫国之始祖,史称卫武公。甯氏出自卫武公,至甯喜为第九代。九代都做高官卿大夫,故言九世之卿族。卫武公之子季亹,在河南甯邑做官,便以地名“甯”字为姓氏,开创甯氏宗族。甯邑即今河南省修武县,故修武为甯氏的故乡。

  甯氏绵延日众,后裔分徙各地,甯逵公的祖先从河南辗转来到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这是历代帝都之地。梁朝时期,甯逵公奉梁武帝圣旨来南疆定州(今广西贵县)任刺史,总督九州诸军事。至隋唐时期,逵公后裔五代有六位刺史,故有“五代刺史”的美誉。直至唐中宗皇帝被谪时期(约公元年左右),中宗韦氏岳父一家被流放钦州。甯承基公欲娶韦氏皇后之妹为妻,激怒皇后,她指使手下权贵要把钦州甯氏掠尽杀绝。于是甯氏一族被迫迁居福建。

  甯氏家族世代书香,所到之处,都有许多后裔学成登科。元朝至正十五年(),癸未()科进士甯龙跃公奉命从福建来到广西省兴安县任知县(县长)。数年后调任广东高州府石龙县(今化州)知县。因元灭明兴,龙跃公被罢官归田,遂落籍化州,龙跃公成为甯氏入粤的始祖。

  龙跃公生二子,长子天琦,亦于明朝登科进士,任高州府教授;次子天瑞(拔贡)任廉州府灵山县教谕,其后裔落籍广西。天琦公生四子,第三子贡夫公为我们的三世祖;第四子韶夫公回福建老家居住。后来五世祖兰玉公知道韶夫公回福建比在化州好,便又携子玄通等返福建谋生。玄通公是我们的六世祖,生一子朝勋(明嘉靖举人,山西省永和县知县)。朝勋公生二子斌公、科公。明朝天启初年(约年),因遭闽乱,斌公遣弟科公与子元吉公兄弟,经南雄珠玑巷来高州、化州、吴川一带谋生。科公病逝于高州东岸,葬于大应岭。至明朝万历四年(),高州府参将陈璘配合两广十路大军率兵入信宜,平息了瑶民的叛乱后,怀乡地区进行大垦荒,此时元吉公兄弟即入怀乡三德村定居。后来元吉公之弟元庆公迁居附近的砂塘洞,元茂公迁居贵子,元盛公迁居马贵,分别成为各自的入信宜始祖(年马贵划归高州县)。

  还有一事要说明,据《史记》载:甯姓与寧姓是不同祖宗的。甯姓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年左右),季亹公以居住地名的“甯”字为姓;而寧姓是春秋秦寧公以他的名“寧”字为姓的,两者相距时间达三百年以上,两姓祖宗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但是,现在文化部门已把这两个字统一简化为“宁”字(《语言文字报》曾有文章指出,作为姓氏甯字不简化,仍用本字),我们须知这一点,而不要忘记自己姓氏的源流。

  甯氏的源流既清,我们后世子孙,务必学习祖先的勤奋好学精神,发扬书香家风,创造更好的未来。并要继承二十年一修谱的传统,决不能数典忘祖。

信绪整理

年重阳

  按:这篇《简介》漏洞百出,疑点重重。疑点一:韶夫公、兰玉公等人何时返迁福建?——时间、地点、人物是构成历史事件的三大要素,缺少了时间,任何事件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怎能避而不谈?疑点二:他们返迁福建为什么不直接返回化州甯氏的故乡龙溪县,反而迁往怀乡甯氏的故乡建宁县?信绪公应该知道,福建是一个省,不是一个村庄,更何况龙溪县与建宁县两地相距五百多公里。流落他乡的韶夫公等人,假如真有返迁福建之举,揆之情理,他们只能返回原籍龙溪县,绝对不可能迁往举目无亲的建宁县。疑点三:化州甯氏的兰玉公、玄通公父子为什么平白无故变成了怀乡甯氏的远祖朝勋公的祖父、父亲?现存光绪十六年()编修的怀乡《甯氏族谱》明确记载,始祖元吉公四兄弟是在叔祖科公带领下离闽入粤的,元吉公的父亲是斌公,斌公的父亲是朝勋公。至于朝勋公的父亲是谁,祖父是谁,根本没有记载。《简介》在没有任何文献依据的情况下,硬说兰玉公之子玄通公是朝勋公的父亲,这究竟是在考释族史还是在演绎天方夜谭?这种牵强附会、无中生有,信口开河、随意编造的做法,何以令人信服?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治史,始终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让事实说话,以证据服人,故一生创获甚多。相比之下,信绪公写的《简介》,只有“大胆假设”,没有“小心求证”,立论不用任何证据,也无须作逻辑推延,仅凭主观臆测就可以直接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于史无据,于情不通,于理不合,于事无补,除了混淆视听、扰乱人心之外,不知还有什么意义!

  当年,我对信绪公《怀乡甯氏源流简介》一文的主要观点,并不赞同。但他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碍于情面,我不便公开反对。为了探究族史的真相,年冬天我给建宁县的甯氏宗亲写了一封信(年夏天,我和十多位族人赴建宁省亲时,当地宗亲还拿出这封信给我看过)。由于不知道对方的具体地址和名字,信只能寄给建宁县地方志办公室收转。不久,我收到了建宁县里心镇甯氏宗亲德豪的复信。大意是:接到来信很高兴。你所提的问题,我查了老族谱,但找不到线索。由于当地最早编修族谱,是在元吉公众兄弟离开建宁七八十年之后,故元吉公、斌公、朝勋公以及其他上人的生平材料,全都没有记载。既然你们的老族谱记载元吉公是从建宁迁往广东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欢迎你和其他宗亲前来建宁作客……。收到德豪的信后,我第一时间送去给信绪公看。信绪公看后,很快又给德豪写了信,他最急切想了解的是,龙溪县是否有甯氏迁徙建宁。德豪给他复信,明确告知,建宁只有念三公身下嫡系一支,没有外地甯姓混杂。从此,信绪公开始省悟到他原先坚持的“返迁”说和“分支”说错了,彻底错了!

  古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信绪公之所以生前身后都受到族人敬重,原因就在于,他不仅为宗族事业作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而且具有光明磊落、知过能改的优良品格。例如,关于怀乡甯氏的宗族来源问题,起初他是“分支”说的积极倡导者、传播者,态度十分坚决。但是,当他一旦认识到“分支”说不能成立时,立即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况且,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从年到年,他不顾年老体弱,毅然挑起了重修怀乡《甯氏族谱》的重担。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埋头苦干,备极辛劳;甘于奉献,无怨无悔。新版族谱印行前,他又实事求是地以“建宁”说为基本观点,撰写了一篇数千字的前言,为族人正确地了解自己宗族的来龙去脉,创造了有利条件。年,他和宏绪公(—,信宜市林业局局长,怀乡甯氏第二届宗祠理事会会长)一道,领导族人多方筹集资金,重修了怀乡甯氏祖祠的二座和两廊。记不清是年还是年,化州甯氏不知从什么渠道打听到怀乡甯氏维修祖祠后还剩余有五万多元。有一天,他们派出几个人开车来信宜找到信绪公,重申怀乡甯氏是化州甯氏的分支,要求怀乡甯氏出资五万元给他们作修筑龙跃公墓前公路之用。当时,信绪公立即明确表态:他已经彻底查清,怀乡甯氏不是龙跃公的后裔。至于是否捐资,要等理事会集体研究之后才能决定。他身体不适,不能陪客,于是打电话叫宏绪公和我去信宜酒家招待化州客人吃饭。送客人出门后,他再次分别给宏绪公和我打电话,说明化州人是想来收钱的,并严肃交代:化州甯氏同我们没有血缘关系,祖祠那几万元绝对不能捐给他们。——我重提这件鲜为人知的往事,意在说明,信绪公是如何以实际行动否定和抵制“分支”说的错误观点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受信绪公年写的那篇《怀乡甯氏源流简介》的误导和不良影响,怀乡甯氏有一部分族人,依然对宗族的来源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而化州甯氏方面又不时有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重弹“分支”说的老调。有鉴于此,年初,年过八旬的信绪公毅然亲自执笔,撰写了一篇新的《怀乡甯氏源流简介》,并嘱我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润色,以怀乡甯氏第二届宗祠理事会的名义印发全族。后来,宏绪公又将此文送交甯氏全球宗亲网,向天下甯氏发布。全文如下:

怀乡甯氏源流简介

  据清朝光绪十六年()编著的《甯氏族谱》记载,我们怀乡甯氏的入粤始祖是元吉(字大祯)公。元吉公原籍福建省邵武府建宁县。元吉公的父亲是斌公,祖父是朝勋公(明朝嘉靖举人,曾任山西省永和县知县)。

  明朝天启年间(—),因福建动乱,元吉公及其弟元庆、元茂、元盛,随叔父科公迁徙于广东省南雄珠玑巷。未几,迁高凉郡(今高州)。科公病逝于高州东岸,葬于大应岭。后来,元吉公四兄弟再从高州迁居信宜怀乡三德村。再往后,元吉公的三个弟弟分别迁居各地:二弟元庆公迁居砂塘垌,三弟元茂公迁居贵子,四弟元盛公迁居马贵(年马贵划归高州管辖)。

  元吉公生卒年月无考,初迁高州时,先娶当地李氏为妻,生一子国朝公。国朝公的后裔定居高州石板。元吉公迁居怀乡后,又先后娶了梁氏、方氏为妻。梁老孺人无子。方老孺人生二子:国垣公、国翰公。国垣公,字公辅,生于明朝崇祯癸未年(),卒于清朝乾隆戊午年(),享年九十六岁,葬云龙百片坑山。妣谢太孺人,生卒年月无考。妣吴太孺人,生卒年月无考。国垣公生三子:长子一遇公(原名敏选),次子帝相公(原名敏暹),三子敏达公。国垣公收养有二子:敏通公、敏迪公。敏通公后裔迁居金垌,敏迪公去向不明。国翰公及其妣氏,生卒年月无考,葬乌石塘山。国翰公生二女,无子。

  从五世起,我们怀乡甯氏人丁便逐渐兴旺起来。时至今日,已经传到第十六世,共有九千多人。其中元吉公三个弟弟的后裔共有三千多人。

  有人传说,我们怀乡甯氏是化州甯氏的一个分支。这纯属以讹传讹,是缺乏史实根据的。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们族间于民国十七年()曾有人轻率、片面地听信化州宗亲的言论,说我怀乡甯姓是从化州迁徙来的。其根据是化州《甯氏族谱》有记载:化州始祖龙跃公生二子,长子天琦,迁居吴川;次子天瑞,迁居广西灵山。天琦生四子,分别名为帅夫、宜夫、贡夫、韶夫。贡夫生四子,分别名为英、雄、豪、杰。杰公生四子,分别名为京玉、刚玉、兰玉、宗玉。后来京玉迁居电白,刚玉迁居阳江,兰玉迁居信宜。宗玉去向不明。再后来京玉、刚玉又迁居信宜,成为杰公三个儿子汇集信宜之说。当时我怀乡甯氏宗祠主持人启尧等人信以为真,误把京玉、刚玉、兰玉等当作甯氏入信宜的始祖了。便于民国十七年()派序贤等人到化州参与修建甯氏祖祠,并于次年在化州祖祠设立信宜甯氏祖先的二十八个禄位牌。又于民国二十七年()把杰公在吴川的陵墓重修,并在墓碑左边刻上“高州信宜众孙仝立”等字样。这样,就等于确认信宜怀乡甯氏是从化州迁徙来的了。其实,这是极大的误会。清朝光绪十六年()编修的《甯氏族谱》明确记载,我怀乡甯氏始祖元吉公四兄弟是在明朝天启初年直接从福建省建宁县迁徙来的,只字不提与化州甯氏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化州《甯氏族谱》记载,其始祖龙跃公原籍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是元朝至正年间癸未()科进士,先任广西兴安县知县,后调任高州府石龙县(今化州)知县,卸任后即在化州定居下来。从元朝至正年间到明朝天启年间,相距二百八十年。按二十五年一代计,假如元吉公与龙跃公有血缘关系,那么元吉公应是龙跃公的第十一世孙了。但化州《甯民族谱》推断为甯氏入信宜始祖的兰玉公三兄弟,只是龙跃公的第四世孙,根本对不上号。其三,光绪年间编修的信宜《甯氏族谱》载明,元吉公的父亲是斌公,斌公的父亲是朝勋公,而京玉公的父亲是杰公,杰公的父亲是贡夫公,假如说京玉公兄弟就是元吉公兄弟,则彼此祖孙三代的名字也对不上号。其四,我信宜甯氏始祖是元吉公四兄弟随叔父科公一起迁徙来的,而化州族谱所说的京玉公兄弟迁居信宜的只是三兄弟,在人数上也不吻合。其五,元吉公四兄弟在信宜的分居地、墓葬地、直系子孙名字均有文字记载,而所谓京玉公三兄弟迁居信宜,却生不见文字记载,死不见墓葬地。假如他们真的迁居信宜,很可能是觉得所在地方不合理想,只居住了不长时间就迁往他乡了。其六,前几年,第一届甯氏宗祠理事会会长信绪为了弄清怀乡甯氏的来龙去脉,曾致函联系过福建建宁县《甯氏族谱》的编修者甯德豪,问他漳州府龙溪县是否有甯氏迁徙建宁?德豪明确答复说,建宁县只有念三公身下嫡系一支,没有别的甯姓混杂。其七,怀乡甯氏有二十代排辈字谱,而化州甯氏没有排辈字谱,假如彼此是同一宗族,必然会有相同的排辈字谱。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肯定:怀乡甯氏是直接从福建建宁县迁来的,不是化州甯氏的一个分支。

怀乡甯氏第二届宗祠理事会

二○○二年正月十一日

  今天,我们把信绪公分别写于年和年的前后两篇《怀乡甯氏源流简介》放在一起比照对读,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是很大的。一般人很难想象,二文竟然会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首先,二文的基本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前文坚持的是“分支”说,后文坚持的是“建宁”说。其次,二文的文风也大不相同。前文给人的主要印象是主观武断、强词夺理,后文则处处摆事实,讲道理。它对“分支”说的反驳,证据充分,说理透彻,具有强烈的逻辑力量,足以令人信服。

  以上,我们不惜花费大量笔墨,对怀乡、化州两地甯氏四百年来特别是近一百年来的关系史,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驱散了层层迷雾,排除了重重障碍。至此,历史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了:怀乡甯氏来源于福建省邵武府建宁县,化州甯氏来源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彼此之间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我们坚信,这个结论可以经受得起历史的一切考验!在承认这个结论的前提下,怀乡甯氏同化州甯氏可以友好往来,因为彼此毕竟同姓,又是近邻。

年6月12日

*本文为作者投稿,不代表本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wh/86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