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气道雾化吸入治疗中国专家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在全球范围内均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病程中影响转归、延长康复时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TBI常常伴发的气道和呼吸道并发症[1],这些并发症可引起二次脑损伤,导致不良预后。因此,有效的气道管理对TBI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人工气道及其维护、氧疗及呼吸支持等方面,而雾化吸入治疗是气道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2]。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专家组成员基于TBI患者雾化吸入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制订本共识,就TBI患者雾化吸入治疗、适用范围及雾化吸入方案三个方面阐述其治疗原则,推动TBI患者气道雾化吸入治疗的规范化,逐步提高我国TBI患者的气道管理水平。

1.临床证据

1.1TBI患者气道管理需求及雾化吸入治疗的必要性

TBI患者常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原因:(1)TBI患者可在伤后即刻出现气道梗阻或因合并胸部损伤而出现急性呼吸功能障碍,亦可因神经系统损伤而出现中枢性呼吸停止及神经源性肺损伤。(2)许多TBI患者在救治过程中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在此过程中接近半数患者可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6];另外,大量重型TBI患者虽然无须行机械通气,但存在意识障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可出现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7-8]。(3)长期卧床或误吸导致肺部感染[9-12],需要胃管鼻饲的重型TBI患者在院期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可达55%[13],无法行肠内营养而必须依赖肠外营养的患者肺部感染率则更高[14]。(4)TBI患者出现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可接近30%[15-16]。(5)各种理化因素与原发疾病可导致气道干燥与隐性失水[17-18]。有鉴于此,规范气道管理及雾化吸入治疗是TBI患者综合干预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TBI患者气道和呼吸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脑保护,避免损伤急性期动脉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异常变化及波动导致的继发性神经损伤。而脑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基础策略和基本原则是尽最大可能维持与保护气道和呼吸的生理状态,例如必须尽力维持全气道清洁、通畅和湿润[19]。雾化吸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耐受性好、全身不良反应小和费用低廉等优势,能够促进气道湿化、补充经呼吸道隐性失水、改善痰液黏稠度、减轻局部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以及解除气道痉挛,适合于大多数TBI患者的气道管理和治疗。

1.2雾化吸入治疗的适用范围

对于TBI患者,雾化吸入是重要的气道管理措施,但不是所有TBI患者都必须进行雾化吸入。决定采取雾化吸入治疗前应仔细评估患者情况,谨慎作出临床决策。

1.2.1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TBI患者:若TBI患者本身存在需要雾化吸入治疗的原发呼吸系统疾病,则无论患者是否机械通气,均应依据原发疾病的治疗原则制订合适的雾化吸入方案。吸入型支气管舒张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是哮喘的基础用药[20-2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23-26]。本章不再详细阐述,请参阅相关专科意见[25]。

1.2.2机械通气的TBI患者:对于机械通气的TBI患者,应给予雾化吸入治疗。现有证据表明,单纯应用盐水作为雾化吸入药物不能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结局[27-29],应考虑雾化吸入祛痰药及支气管舒张剂[30]以帮助维持气道清洁与通畅。雾化应预防性进行还是在出现症状/体征时进行尚存争议,一项年发表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出现症状/体征时给予祛痰药和支气管舒张剂的雾化给药不劣于常规预防性给药[30]。TBI致严重意识障碍,虽无须机械通气,但建立人工气道或咳嗽排痰困难的患者,亦应给予合适的雾化吸入药物。

1.2.3意识清楚的轻型TBI患者:对于损伤较轻、意识清楚的TBI患者,应依据其个体情况决定是否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若患者存在呼吸功能损伤的高危因素,应考虑雾化吸入治疗以帮助整体气道管理的实施。

1.3TBI患者雾化吸入的相对禁忌证

对于心肾功能不全、全身情况差或伴有免疫缺陷的TBI患者,必须谨慎应用雾化吸入治疗[24]。

年发表的一项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支气管舒张药物的雾化吸入可能导致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在院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增加[31]。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若需要行雾化吸入,应严格预防肺部真菌病及其他机会性感染。在雾化吸入装置连接过程中,必须采取空气过滤器等措施进行院内感染防控[32]。

1.4TBI患者雾化吸入方案

1.4.1雾化吸入装置:临床常用的吸入给药装置可分为三大类:雾化器、加压定量吸入装置及干粉吸入装置[33](表1)。其中雾化器与配合储雾罐的加压定量吸入装置均可用于雾化吸入治疗,且可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不同类型雾化吸入装置的临床疗效差异仅有少量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wh/113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