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尤其是中老年人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气管方面的毛病。这个病似乎很怪,几乎每年都要来光顾一次。我们先看看这个气管炎到底是何方神圣?
气管炎(tracheitis)是由于病毒、细菌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炎性变化,黏液分泌增多,因缺乏负离子而使气管黏膜上皮绒毛内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影响肺泡的分泌功能及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患有气管炎的人,其气道多处于高反应性。一旦免疫力下降或者被感冒病毒感染,很容易诱发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和或喘憋。
在发病季节上,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一般会持续一个或几个月。如果急性气管炎治疗不及时,发展为慢性气管炎,久而久之会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及肺间质改变,肺功能会受到损害。
今天谈到气管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气管炎差点出了人命!
事情是这样的:
上个月的一天晚上,手术室来了一位腹部外伤的病人。病人50多岁,女性,体态偏胖。据她描述,是因为车翻到沟的时候车把砸在了肚子上,后来医院的。
术前的超声提示,肠间隙有流动液体,结合血常规等检查,初步考虑可能有脏器破裂,需要急诊手术。
那天晚上,我是当班麻醉医生。接到普外科的电话后,我立刻赶到病房去了解病人情况。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手术之前有一个必要的步骤就是,麻醉科医生要来到床前进行“术前访视”。通过术前访视过程,麻醉医生可以了解病人既往病史、现病史及伴随疾病情况,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麻醉方案。
麻醉医生主要关心的是呼吸循环情况,因此我从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情况问了一遍。其中有一个细节,我记得还是比较清楚的。我问她平时气管怎么样、有没有气管炎、有没有痰等问题,但当时她似乎有些疼痛难忍,不耐烦的一一否认了。
手术室护士按照预订时间把她接到手术室后,我开始了麻醉过程:
再次确认仪器设备及插管工具一切正常后,开始按顺序推注麻醉药。突然,当推完麻醉药后,原本通畅的气道压力变得异常得大,几乎不能有任何的气体进入。气道问题是大问题,一旦没有氧气进入,几分钟后将会出现心跳停止,必须马上进行处理!
因为病人比较肥胖,我首先考虑的是舌后坠气道梗阻。因此,我第一时间为她插入了口咽通气道。当我试图再次为他供氧的时候,结果发现,仍然阻力极大。根据手上捏皮球的经验判断,仍然没有任何气体进入。
此时,时间过去了将近两分钟,我开始冒汗~
尽管这种冒汗时刻确实很让人紧张,但职业素养还是让我很冷静:既然口咽通气道无效,再更高概率有可能是喉痉挛。但此时看时间也不应该是喉痉挛,因为如果肌松药有效不会发生喉痉挛。难倒声门下有问题?
分析到这,已不能再等了,我决定拿喉镜直接插管。当时我做这个决定的主要考虑是,我在插管的时候很容易判明声门上是否有问题。因为有极低概率事件,有的病人有声门息肉也可以完全堵塞气道的情况。
当我拿起喉镜观察声门后,我发现声门很正常,我顺利的把气管导管插进声门。这下,我稍稍放心了。按照正常情况下,只要管子在气管内我们几乎就有绝对的把握控制住气道。
然而,插完管后的听诊及手捏皮球的感觉又让我出了一身汗。因为,听诊没有呼吸音、手捏皮球仍然捏不动!我的大脑中迅速思考着:一种情况是,过度肥胖的病人在肌松药的作用下气管变得更瘪导致气体很难进入;一种情况是,出现了全气道痉挛,即传说中的“寂静肺”。
“寂静肺”是支气管强烈痉挛或广泛黏液栓堵塞而出现哮鸣音、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的一种危重征象。
很快,我判断第二种可能性大。因为,按照我的经验来讲,即使有很少的气流通过我也应该能听到。只有发生了第二种情况,才有可能一点听不到,或者偶有有那么一两下哮鸣音。
此时,已过去4分钟,血氧急剧下滑到了80多!我迅速抽取解除气道痉挛的药物,过了1分钟左右,血氧缓慢回升。
事后,每每想到这个过程,都再次后怕。如果当时她的声门暴露不清怎么办?这就意味着,无法确定气管导管是否就在气管内。如果不再气管内,意味着判断方向就会出现错误。而在只有几分钟的处理时间内,任何的判断错误都可能导致病人心跳停止而引发严重后果。
而这种判断失误,很多的时候是作为医生无法控制的。医学本身就充满未知,每一天我们都可能遇到从未见过的病情。在诊疗过程中,首先我们都是按照以往的“正常”情况进行诊治。而一旦有异常情况,有过相关经验的医生会及时做出判断。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可能具备这种经验,因为医学实在太浩瀚了。医生的一生都在学习,但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医学知识都了解。
在后怕之余,我们需要冷静分析一下发生问题的原因:
1.最重要的一点是,大众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仅以此例来看,这个病人显然是人为她的气管炎和这个手术是无关的。甚至于,在医生问她有没有气管炎的时候她会表现很反感。而她不知道的是,有些病确确实实只能通过“问”,医生才能知道。因为,就拿气管炎来说,如果不是急性期,很难通过常规检查发现它。
2.干什么都要花钱的经济社会,让他们认为,医生就应该是神、就应该什么都知道、就应该什么并都能治。殊不知,尽管医学已攻克大多数的常见病,但就每一个病人来讲,这个病都是独一无二的。医学永远是走在未知的道路上,而意外往往就是发生在那些不常见的情况上。
最后,读到本文的朋友:希望大家都要把自己当做个例,尽量详细的向医生介绍自己的情况。只有与医生站在一起,才能顺利的攻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