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灾不报
(题目可自行加标点,有不同的解读)张云林(耀华小学)画
李翰元(迎宾路小学)画
报灾不报
刘博泉①前辈自吴桥来云:籍中暵(hàn)旱②,村落为墟,□妻嫩男,牵连以售③,直仅数千,沟壑垂尽④,不减晋豫⑤。究其疾苦之由,则以上年先报灾之六十余邨,全受责扑⑥,其余遂怯不前。今振贷⑦之恩,仅及勘灾之里聚⑧,而未报之六七百邨,不但不能分润⑨,并且不免催科⑩,欲续报则已迟。
——清·张佩纶《涧于集》书牍卷一《致吴清卿太史》
简注
①刘博泉:刘恩溥(—),字博泉,吴桥人。同治四年进士,授编修。补浙江道监察御史,授吏科绐事中。历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官至仓场侍郎。以敢言称,与邓铁香齐名。尤激昂喜言事,奏谏措辞有东方朔之风。与张之洞、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等称为“清流六君子”。善绘事,山水人物,无不入妙。
②暵旱:干旱,天旱。
③牵连以售:连在一起被卖。
④沟壑垂尽:沟渠里堆满了尸体。
⑤不减晋豫:跟山西、河南的灾情差不多。
⑥责扑:责打。
⑦振贷:振济。
⑧仅及勘灾之里聚:只是覆及勘查受灾的村落。
⑨分润:分取钱财,分享利益。
⑩催科:催收租税。
译文
刘博泉前辈从吴桥来,说是:老家正在闹旱灾,村落成了废墟,妻子和小男孩连在一起被出卖,售价才几千钱,沟沟坎坎都快填没了,受灾程度不比山西、河南轻。追溯这么悲惨的缘由,是因为上一年先报告灾害的六十多个村,全都受到了责罚,剩下的于是就吓得不敢动了。如今赈济的恩泽,只到了勘察过灾情的村子,然而没有报告的六七百个村,不但不能分到救济,并且不能避免被催缴租税,想补报都已经晚了。(澍强译)
材卿氏曰:自己怕受责打就充大尾巴狼,不光是害惨了百姓,自己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的。
绍婵氏曰: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谁知明天又会怎样。
仲植考:
据民国《吴桥志料》卷十六《史略》载,光绪二年秋,大旱,三年,岁大饥,流亡载道。四年,知县创复义仓,劝绅富捐谷。
光绪十四年(),相邻的东光县修志,对这次旱灾记忆犹新,因此很有参考价值:
二年,旱。秋八月初十,霜禾苗蔫萎,缓徵,赈。
三年,旱,无年,粮米踊贵,疫疠流行。
四年春,大饥,斗粟千钱,饥疫交臻,民损什四,免徵施赈,以救困穷。秋大熟,田禾自生。
——光绪《东光县志》卷十一
《杂稽志·祥异》
与之相对应的是光绪二年十月,朝廷下令“蠲缓直隶博野、蠡、雄、祁、安、高阳、河间、任邱、东光、南皮、庆云、定、深泽、通、宝坻、蓟、吴桥、景、天津、青、静海、沧、盐山、元城、大名、遵化、丰润、安平、武清、宁河、霸、文安、大成、滦、清苑、安肃、阜城、肃宁、交河、无极、藁城、南河、平乡、任、永年、邯郸、曲周、广平、鸡泽、清河、磁、南乐、怀安、玉田、武邑、武强、饶阳、香河五十八州县被旱被水被雹被潮被霜被风地方新旧粮租,并减免差徭有差”。(《清德宗实录》卷四十一)
光绪三年正月,再次下令,“缓徵直隶通、宝坻、蓟、博野、雄、祁、安、高阳、河间、任邱、景、吴桥、东光、天津、青、静海、沧、南皮、盐山、庆云、开、元城、大名、东明、长垣、遵化、丰润、安平、定、深泽三十一州县被灾地方春徵新赋、正杂粮租”。(《清德宗实录》卷四十六)
这两次减免名单中都有吴桥、东光。
据说这场旱灾是清朝开国年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灾荒,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一次大灾难。光绪二年,淮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旱情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光绪四年。北方九省赤地千里,受灾人口多达两亿,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一半,直接饿死及被感染瘟疫而死的人数达万。其中山西、河南最为严重,山西死亡万,占当时山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河南死亡万,占到当时河南总人口的八分之一。这就是文中所谓“不减晋、豫”背景。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