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街上独领风骚的
蚨丰号
作者:张泽文
雁有排头雁,羊有领头羊,人有领军人。上世纪初,高阳街上的杨木森就是这样的“雁”,这样的“羊”,就是高阳纺织企业的拓荒者和开先河的领军人物。蚨丰商号成立于光绪二十八年(年),由安新县南边吴村杨木森创办,是高阳当时最大的一家布线庄。
蚨丰起初主要经营洋杂货和布匹绸缎,兼营钱行。光绪三十二年(年)改营棉纱,除土纱外,还有少量16支洋纱。次年,杨木森、张造卿、韩伟卿、李条庵(武安县人)等人创办商会,提倡改造织机,用洋纱织造宽面棉布。民国元年(年),蚨丰商号正式改为布线庄,经营棉纱和棉布。杨木森从天津聘请技术人员,仿照日本田村洋行所买新式布机和洋纱。杨木森规定:凡愿织宽面布者,交机价之半即可买去一台织机,并发给织布所需洋纱,织出布匹交蚨丰商号,由蚨丰商号付给手工费;所欠机价,在手工费内扣除,机价扣清后,织机即为织户所有。后只要有可靠人作保,就可领走布机和洋纱,机价全部由手工费中扣除。蚨丰所收布匹,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运往保定推销。
随着铁机、洋纱的逐渐增加,生意日益兴隆。杨木森遂在天津设外庄,从天津买棉纱运高阳,在高阳撒机织布。并在北平、南宫、辛集设销货外庄。经营品种主要是白布,还有青、蓝靠(即浅蓝色)等各种色布。几年后又在张家口、库伦、包头、太谷、洛阳设外庄,经营品种除白布、色布外,又增加袍料、小提花布和被面。外庄销路较好,特别是袍料,在张家口、包头、库伦很受欢迎。蚨丰发袍料至库伦,多由张家口雇用骆驼队运送,销售后,从库伦购买皮货和药材运至北平、天津出售。年赢利10万余元。后蚨丰在库伦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除布匹外,又增添火柴等日用品和珠宝玉器。除用骆驼外,又购买汽车2辆,专跑外蒙运输。
民国17年至18年(—年),在上海、汉口、西安、兰州、平凉、成都等地增设外庄,总号和外庄共有职员多名,拥有资金余万元。撒机余台,除高阳县各村外,还包括蠡县、清苑、任丘、河间的部分村庄。经营品种有各种粗、细白布,各种条格布,青、蓝、红、漂白、阴丹士林色布,国华绨、明华葛、锦地绉、哔噜、印花麻布、素纺、闪光格等各种人造丝织品,还有人字呢、核桃呢、条格呢、哔叽等色织产品和印花床单、线毯等。在长江以北的外庄,主要销白布、色布、条格布和少量麻布;长江以南的外庄,主要销售麻布、色布和印花床单、线毯等。库伦外庄,在民国10年(年)前主要销售“袍料”,后多发运麻布、国华绨、锦地绉、哔噜等麻布,获利丰厚。民国18年(年)东北军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外蒙趁机迫害华人,把蚨丰在库伦的外庄房屋、货物全部没收,价值20多万元。至此,蚨丰在库伦的外庄被迫停业。
“七七”事变后,蚨丰大部分人员被遣散回家,所撒织机、布匹也未收回。掌柜丁云阁把所存棉纱、布匹运至北平,与北平外庄一起重建蚨丰总号,民国27年(年)始营业,但生意日渐萧条。次年蚨丰号北方各外庄都将存货卖掉,把款汇到天津和北平,由天津、北平购买各种色布、冲服呢等布匹和毛巾、袜子、香皂等日用品,发往安徽省介首,途中被日军全部没收。同时,蚨丰在南方各外庄,也将货售出后汇款至上海,由上海购买大批色布发运昆明,途中亦被日军全部没收。蚨丰资金损失殆尽,经营被迫结束。
由于日寇的侵华,杨木森的布线庄被迫告停了,但创业付出的种种艰辛和创业成功后尝到的喜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获得的幸福感和自豪感,都是不言而喻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立竿见影的。当年的大亨号,从蚨丰号衍生出来繁荣于高阳街头;南街李叔启、李仲启开办了恩记、福裕和布线庄;河西村侯家开办了一泉、荣泉、庆泉号布线庄;北关张造卿开办了德信隆、华信号布线庄;韩惠丰、常翊华开办了汇昌号布线庄;季郎张家开办了义兴合、永义合号布线庄;南沙许家开办了德茂恒、荣号布线庄;另有外地人在高阳县城开办了复盛公、本生、万元聚、万顺德、万隆、庆顺恒、丰裕号等布线庄。到了民国元年,高阳城布线庄林立、布线生意兴隆。庆丰义号、蚨丰、汇昌、大丰、天庆丰等布线庄还在天津、上海、青岛等地设立了外庄,后来,外庄延伸到日本大阪、南洋的新加坡等地。布线庄的兴起,促进了高阳纺织业的发展与繁荣。
与布线庄同时兴起的,就是布线市场的形成与活跃。年(光绪16),布线市场日趋繁荣,市场功能日臻齐全。莘桥大集逢二排七,每集上土布近千匹,布线摊位林林总总,布线门市临街营业,有“小天津卫”之誉。县城大集更是热闹非凡。每个集日销售1多匹。小本布贩渐多,收买本地土布,远销外乡。仅季朗一村,就有贩布独轮小车60多辆,行销保定、博野、赵县等地。
现在花市街、缯市街就是因为当年的棉花、土线、土布的交易市场而得名。由此可见,在清代晚期高阳纺织以及纺织品的交易是何等的活跃、繁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当年吕正操司令又来到他战斗过的地方,他感慨万千,欣慰地对陪同他的省、市领导说:“高阳是个好地方,是留法勤工俭学的发源地,高蠡暴动的故乡。这里的织布国内外有名。人民自卫军到高阳的时候,天气冷了,可是战土们穿的还是单衣,就是在这里换上了高阳布做的棉装。”
从那时开始,高阳的商家们从田园中游离出来,走出家门,走出省门,足迹遍华夏,从事着他们的祖辈从没有从事过的事业,书写着前无古人的灿烂与辉煌。
作者简介
张泽文,年生于高阳东绪口村。高级政工师、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北京楹联学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高阳作协名誉主席、高阳诗词协会名誉会长。在《纺织之乡.高阳》《戏曲之乡.高阳》《留法勤工俭学发祥地.高阳》大型历史文化丛书中,担任常务副主编,参与编写《战斗在潴龙河畔》《中国民间故事.高阳卷》《怎样当好新时期的县委宣传部长》《风流正当年》等书,在高阳纺织博物馆筹建中担任总撰稿人。曾在武汉《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