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
区域概况
百侯镇是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一腹三翰院”、“同榜三进士”和“同堂七魁”等佳话广为流传。故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人才之乡”之美誉。
“百侯”地名考
百侯古称“白侯”,其名最早可见于蔡仙人古圳之摩崖石刻“余甲申年四十有二,因开凿此圳,谬言四句:白侯洞里号神仙,一带江山几百年。……下署:开禧元年乙丑仲春,开山钱公超记”。刻石人钱公超生于甲申年即南宋隆兴元年(年),立石时42岁。即开禧元年(年),“洞”为南宋时期居民组织。明永乐元年(),皇帝朱棣令解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其《湖·潮州府总图》载“白侯”为潮州府所辖。另,年3月,笔者几人亲到软桥村张田坑考古,发现一明万历丁亥年()的古墓,该墓用糯米灰捣制而成,总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坚固。墓碑为花岗岩石,高1.2米,碑正上方刻“白侯”两字。据《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所载:白侯为姓氏。
出自芈姓(古音读作mǐ),颛顼帝(zhuānxū)的裔孙白公胜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年,荆王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县包信东南),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宋、明时期分布于今河北、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的一些地方。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
由上可见,“白侯”最初源于因姓而命名的地名。这可能与历朝移民有关系,一方面许多姓氏由地名而来,另一方面姓氏名又被用来做了地名,这是小农经济生产阶段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历史文化
百侯古镇的历史文化,首屈一指的是“一腹三翰院”,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所以在民间有“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不及一腹三翰院”的传说故事、乾隆年间杨缵绪出任陕西按察使。百侯鲤鱼灯舞和传统美味小吃百侯薄饼就是杨缵绪从陕西带回并盛传至今的。鲤鱼灯舞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已在百侯流传年。已有年历史的百侯薄饼,又称锦囊藏宝,经过民间多年的改进提高,演变成今天风味独特,广受欢迎的客家小吃。成为百侯的灿烂历史文化。
百侯素有“文化之乡”之称。清康熙初年,侯南进士杨之徐三个儿子均为翰林。清末,废科举办新学,侯南步梯小学是全县最早兴办的学校。民国十四年创办私立百侯中学,积极推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输送了大批人才。百侯幼儿园办于抗战前,名闻全国。全镇有幼儿园2间,完小9间,中学1间,有中心卫生院1间,还有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杨隆生艺术馆各1座,是省体育先进镇,镇文化站还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周边景点
海源楼
位于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坐北向南,建于民国六年(公元年),为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该建筑系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作品,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高三层,前后均有很宽的走廊,柱子有圆有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二、三楼室内为木构件组成。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肇庆堂
肇庆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古镇约一公里处,紧靠省道“茶上线”公路旁,远观白墙黑瓦,清淡素雅;近看雕龙画凤,工艺精湛。它犹如旧时乡村中清高儒雅的老书生,黑瓦白墙中透出的清淡雅致是它的外在气质,而屋内精美的雕刻绘画是它广博的知识和深邃的内涵。
植槐堂
又名新屋下,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山下坪,始建于康熙癸酉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植槐堂为东南西北坐向,田螺形建筑,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厅十八井官厅大屋,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建筑面积约0平方米,全屋共有间厅,中厅平方米,显得非常宽敞,柱子上木下石,石柱墩呈八角形,分别雕有麒麟、鹤、兰花、文书卷及花鸟等图案,造型逼真,工艺精湛,气魄宏伟,极为壮观。
通议大夫第
通议大夫第位于大埔县百侯镇政府侧,距县城12公里,约建于清乾隆年,距今多年,坐南向北,砖土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屋内有9个厅,18个天井,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
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邮件联系:sztygjgs
.北京哪个医院有白癜风专科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