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异物窒息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呼吸道异物窒息导致死亡的病例,根据中国资料分析,由意外损伤造成的死因中主要为意外窒息,占婴儿意外死亡中的90%,而导致窒息的主要原因就是气道异物梗阻,使孩子的呼吸完全不能进行。因此,意外一旦发生几乎没有入院急救的机会。
食物、异物卡喉常见于进食或口含异物时嬉笑、打闹或啼哭而发生,尤其多见于儿童。表现为突然呛咳、不能发音、呼吸急促、皮肤发紫,严重者可迅速出现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什么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是海姆立克教授于年发明的,是一种应用于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手法。该法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拥抱”。
原理
利用冲击腹部--膈肌下软组织,被突然的冲击,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空气形成一股气流。这股带有冲击性、方向性的长驱直入于气管的气流,就能将堵住气管、喉部的食物硬块等异物驱除,使人获救。
迅速辨别气道梗阻
如无这一苦恼征象,则应观察以下征象:
1.病人不能说话或呼吸
2.面、唇青紫
3.失去知觉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手法(清醒)
施救者站在患者后面,脚成弓步状,前脚置于患者双脚间。以大拇指侧与食指侧对准患者剑突与肚脐之间的腹部(具体在肚脐上两横指处)。
用左手将病人背部轻轻推向前,使病人处于前倾位,头部略低,嘴要张开,有利于呼吸道异物被排出。
另一手置于拳头上并握紧,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其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以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
定位站姿手势方式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意识不清者)
如果发现患者意识不清卧位在地,或是患者在站立不便于操作者施救时,取患者于仰卧位,首先开放患者呼吸道,然后救护者骑跨在患者大腿外侧,双手两掌重叠于患者肚脐上方,用掌根向前、下方突然施压,反复进行,直至呼吸道异物被冲出。
检查口腔,如异物已经被冲出,迅速用手指从口腔一侧掏出。呼吸道异物取出后,应及时检查呼吸心跳,如无,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姿势定位手法手法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
一手握拳,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冲击性地,向内上方压迫自己的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或稍稍弯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物体上(如桌子边缘、椅背、扶手等),以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快速向上冲击。重复之,直至异物排出。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法(孕妇)
若患者为即将临盆的孕妇或者非常肥胖,导致施救者双手无法环抱腹部做挤压,则在骨下半段中央垂直向内做胸部按压,直到气道阻塞解除。
婴儿呼吸道异物窒息急救方法
若是小于1岁以下之婴儿,有呼吸道异物,则不可做哈姆立克急救法,以免伤及腹腔内器官,应改为拍背压胸法。方法为:一手置于婴儿颈背部,另一手置于婴儿颈胸部。
现将婴儿趴在大人前臂,依靠在操作者的大腿上,头部稍向下前倾,在其背部两肩胛骨间拍背5次,以患者年龄决定力量的大小。再将婴儿翻正,在婴儿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压胸5次,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异物吐出。
翻、拍、查
定位:两肩胛骨之间
翻、仰、按
定位:两乳头连线下一指
预防
1.进食应细嚼慢咽,将食物切成较小的条状
2.儿童进食时避免哭闹、跑步或玩耍。
3.3岁以下儿童尽量不要进食硬壳食物。
并发症
“海姆立克”手法虽卓有成效,但也可产生合并症,如:肋骨骨折、腹部或胸腔内脏的破裂或撕裂等。故除非必要时,一般不随便采用此法。如果患者呼吸道部分梗阻,气体交换良好,就应鼓励患者用力咳嗽,并自主呼吸;如患者呼吸微弱,咳嗽乏力或呼吸道完全梗阻,则立即使用此手法。在使用本法成功抢救患者后应检查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
更多资讯、科普小知识、重症医学/护理信息,医院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