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蠡县博野是风水宝地中的ldquo

治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

明天周二限行3和8

蠡县是龙兴之地

张建营

“中国地名大会”的开篇词是“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所以了解蠡吾、博陵、博野、蠡州、蠡县等古今地名的文化就会知道,博野、蠡县都是风水宝地中的龙兴之地!一

第二任蠡吾侯晋位汉桓帝

我们知道,龙兴之地就是古代皇帝诞生的地方。那又是哪位皇帝诞生在了博野、蠡县呢?这位皇帝就是东汉时期的汉桓帝刘志。(图一)

图一汉桓帝刘志

要知详情,就要从多年前“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兼济天下”的范蠡说起。经考证在春秋战国时代(前年)前的这十九年间,范蠡隐姓埋名,化名鸱夷子皮、陶朱公在今天的博野蠡村一带经商居住,产生了一个叫“蠡吾”的村镇(详见拙作《范蠡与蠡县》一书)。因此到汉高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年因置蠡吾县。(图二)

图二历史地图西汉幽州刺史部

再到东汉(公元年)蠡吾县改为蠡吾侯国,第一任蠡吾侯为刘翼。《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中是这样记述的:初,平原王翼贬归河间,其父(河间王刘开)请分蠡吾县以侯之,顺帝许之。再到公元年“翼卒,子志嗣”,也就是刘翼死后其子刘志成了第二任蠡吾侯。接着看:庚寅(年梁太后),使大将军冀(梁冀)持节以王青盖车迎蠡吾侯志入南宫;其日即皇帝位,时年十五。这个“时年十五”太重要啦,它就能证明汉桓帝是诞生在蠡吾侯国。你看蠡吾侯国是在年由蠡吾县变成的,年,第二任蠡吾侯晋位成了汉桓帝,-=16(岁),所以说汉桓帝刘志出生在蠡吾侯国是完全可信的,蠡吾侯国也就应该是龙兴之地。那么现在的蠡县是龙兴之地没有问题,为什么博野也是龙兴之地呢?这个问题看看《大清?一统志》上的蠡吾故城就清楚了:(图三)图三《大清一统志》上的蠡吾故城在(今天的)博野县西(北)。汉置(蠡吾)县属涿郡。后汉永建五年(年)更封河间王(刘)开之子翼为侯国。北齐废蠡吾入博野。[水经注]滱水东北经蠡吾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故×阳之下乡也。后汉书注蠡吾故城在今博野县西。旧志今有蠡吾乡分管县西路村社,其地蠡村有蠡吾故城,后魏时为滹沱水所淹,东南城角犹存。按今之博野,乃汉之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后魏及唐宋以来之博野。自北齐废蠡吾入博野,历隋、唐,时蠡吾故地为博野之西境,宋置永宁军,金改蠡州,并以博野为依郭。元至元初,省博野。三十一年复置博野县于今蠡吾县界,属保定路。其时蠡州与博野始分,然博野之后犹在故地也。明洪武元年年,迁于西南十八里为今治。由是博野、蠡县名称互易,皆非故地。明×志,但×现在之名,不考分合。×置之由所载沿革皆误,县彼此混淆,今特订证。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中时间跨度由公元前年—明洪武元年年,根本没有陆成二字!由上可知,博野、蠡县都是龙兴之地是不容置疑的。

那么东汉时期的“博陵故城”到底是今天的博野县城还是今天的蠡县县城呢?

有人说今天的蠡县城关叫蠡吾镇,但她是蠡吾新城,而东汉时的博陵故城正是今天的蠡县城。

那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首先弄清是谁的“坟头子”叫做了“博陵”?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五》中有如下记载:……九月,戊戌,追尊河间孝王为孝穆皇,夫人赵氏曰孝穆后,廟曰清廟,陵曰乐成陵;蠡吾先侯曰孝崇皇,廟曰烈廟,陵曰博陵;皆置令、丞,使司徒持节奉策书玺绶,祠以太牢。从以上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博陵”是蠡吾先侯刘翼的陵墓。因以置“令”,这个令就是博陵县的县长,这个丞就是副县长,其治所就是当年  的“博陵故城”,也就是今天的蠡县城。从《太平寰宇记》中可知:就是把原蠡吾县三十乡中的二十乡划给博陵县。这个博陵县的税收和徭役就是供养这座博陵的。这时的蠡吾县仍然存在,但县域面积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了。请看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47—48页,东汉?幽州刺史部:(图四):

图四幽州刺史部

那博陵县的治所就是今天的蠡县城又有什么证据呢?这就要靠年出土于北林里与许村之间的《齐故许君墓志铭》这个文物说话了。(图五)据博野某某老师解析:“志主许孝仰生于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年),卒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年)”。……志石的出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铭文中出现了关于博陵治所在今博野县城东南二十五里的明确证据。我想指出的是,某某老师在这里犯了一个逻辑性的错误:因为明朝以前博野县的治所和今天博野县治所是两回事。上面明明知道许君是卒于年,那博陵治所必然是古博陵县的治所才对呀?那古博陵县的治所是在哪里呢?这得看看民国二十年吕式斌著的《今县释名》一书是怎样解释博野、蠡县的名称了:(图六)

齐故许君墓志铭

图六吕式斌著的《今县释名》

从以上史料可知:“今之博野乃汉之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后魏(年)以来之博野”。同时自北齐废蠡吾入博野,所以自公元年到明洪武元年(年)才名称互易的。所以《许君墓志铭》出土地点是距年的博野县城,也就是今天的蠡县城二十五里才对。这正是符合王国维提出的考古文献和传世文献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难道这还用得着实地测量吗?二今天的影三郎就是东汉的博陵年元月,我曾有幸问过梁黄胄老人家:“您曾建议县里给省里打个报告,把‘影三郎’发掘一下,以填补蠡县没有重要旅游景点的空白,那影三郎到底是谁的墓哇?”他老人家说:“那是汉桓帝的父亲刘翼的墓”。(图七)、(图八)

图七作者与梁黄胄

光绪二年志图之影三郎

从图八中可以看出,影三郎的前面分别有“博陆祠”和“迎恩亭”。这座博陆祠如果有也应该叫“博陵祠”,因为旧志上说:“由博陵县改为博陆县是在魏元帝咸熙元年(年)改的。还因为(《汉书》注:博,大陆,平取其嘉名,实无此县,於蠡固无干  也)”再就是“迎恩亭”,肯定是为迎接皇帝才建造的。迎接的是哪位皇帝呢?肯定是汉桓帝。何以见得?请看下面:《后汉书?卷十》、《皇后纪第十下》:考崇匽皇后讳明,为蠡吾侯媵(音yìng)妾,生桓帝。桓帝即位,明年,追尊翼为孝崇皇,陵曰博陵,以博园贵人。平和元年(年),梁太后崩,乃就博陵尊后为孝崇匽皇后。遣司徒持节奉策授玺绶,赍(jī)乘舆器服,备法物。宮曰永乐。置太僕,少府以下,皆如长乐宫故事。又置虎贲、图八  羽林卫士,起宫室,分钜鹿九县为后湯沐邑。在位三年,元嘉二年(年)崩。以帝弟平原王石为丧主,斂以东园画梓寿器、玉匣、饭含之具,礼仪制度比恭怀皇后。使司徒持节,大长秋奉弔祠,賻(fù)钱四千万,布四万匹,中謁(yè)者僕射典護丧事,徒御史護大鴐卤薄。诏安平王豹、河间王建、勃海王悝(kuī),长社、益阳二长公主,与诸国侯三百里内者,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长、相,皆会葬。将作大匠复土,缮廟,合葬博陵。(图九)、(图十)

图九影三郎简介

图十影三郎

从上面的史料中就可以看出影三郎也是皇家级陵园。这倒不是因她埋有金缕玉衣和多少财宝,(我相信这些早在曹魏时已被盗掘一空。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期,曹操为筹集军饷而专门成立了一个盗墓组织叫“摸金校尉”)而是在元嘉二年(年)埋桓帝生母孝崇匽皇后的送葬队伍还有“及中二千石、二千石、令、长、相皆会葬”。你想全国省部级以上的都得来博陵送葬,这还能不是皇家陵园吗?那又为什么影三郎是四个大坟头儿呢?这就要从古代的“媵妾制”说起。“媵”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呢?按照汉儒们的说法古代贵族子女出嫁的时候还要以自己的侄女或妹妹做陪嫁,一同嫁到婆家去。这样陪嫁的侄女或妹妹,就叫做“媵”。她的地位属于妾,低于正妻。按照后人的解释,是一个诸侯娶另一个诸侯的女儿,这个出嫁的女子要带上自己的侄女或妹妹作为媵,共有三个人。所以,我认为影三郎的四个大坟头就是这样来的。

三略评汉桓帝的施政点滴

我们知道汉桓帝十五岁(年)由第二任蠡吾侯晋位成了皇帝,到《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中记载:丁丑,(桓)帝崩于德阳前殿,年三十六。……是岁,复博陵、河间二郡,比豊,沛。这个“是岁”就是汉桓帝去世的永康元年,即年。所以汉桓帝在位长达21年。我在《资治通鉴》里看到汉桓帝是被大将军梁冀扶上皇帝宝座的,所以有一段时间是宦官和梁翼擅权的。但后来他终于铲除了梁翼和这些宦官,所以后来汉桓帝施政还是有亮点的。请看《后汉书?志》第十九:……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户四百二十七万千六百三十四,口(三)(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际,天下无事,务在养民,迄于孝和,户民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间,兵饥之苦,民人复损。至于孝桓,颇增于前。永寿二年(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垦田亦多,单师屡征。再看桓帝对待知识分子蔡邕(yōng)也是“……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辭(cí)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guàn)等五侯擅恣,闻邕(yōng)善鼓琴,遂白天子,勑(chì)陈留太守督促发遣。邕不得已,行到偃师,称疾而归。闲居翫(wán)古,不交当世。感东方(朔)客难及杨雄、班固、崔骃之徒设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wěi)其是而矫其非,作释诲以戒历云尔。可悲的是后来汉桓帝也同样走上了崇幸宦官的腐败之路,一天封了五个宦官为侯,过着只许贵族传蜡烛,不许老百姓点灯的日子。因此有唐代诗人韩翃(hóng)借汉讽唐的经典诗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我在这篇文章中,通过探索几个古今地名的历史文化,知道了今天的博野、蠡县就是“龙兴之地”。同时也弄清了,蠡县今天的影三郎就是当年的博陵。我相信这会对整合博、蠡两县古代的物质文化和人文资源,会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以便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健康、美丽、繁荣、富强!

  年4月12日于保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zz/116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