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坤管笑笑ldquo阐释rd

点击上方“芒种文学在线”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赵坤

赵坤,女,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山东大学(青岛)副教授,现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及文学与阐释学研究。承担国家课题、博士后课题多项。

管笑笑

管笑笑,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从事当代文化与文学批评。

“阐释”与“诠证”:理解莫言的两种方式

◎主持人:赵坤管笑笑

(本文刊发于《芒种》年7期)

显然,我们要讨论的,是文学史上的“庞然大物”。

这里所说的文学史,是指包括海外汉学研究的当代中国文学史;称其为“庞然大物”,是就其创作的体量、张力、成就、影响等普遍超越评论修辞所能及的复杂性而言。所以在讨论莫言的文学世界之前,有必要援引一段被研究者们广为认同的论述:“用什么样的词语和概念可以概括他的写作?任何一种企图都会因为这个作品世界的过于宽阔、巨大和生气勃勃而陷于虚飘、苍白和支离破碎。因为他太综合了……”学者张清华这段著名的关于莫言的“叙述极限”的表述,既从认识层面表达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也从阐释角度暗示了批评任务的难度。

阐释,自解经时代起就被认为是理解认识对象的主要方法,通常不直接作用于当代艺术,依据的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只有与现在的联系淡化消失之后,它们(艺术品)真正的本性才得以呈现,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才可能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但这种“不易确定”对莫言这样文学能指异常丰富的经典作家似乎无效。莫言的例外在于,一方面他的创作生命力持久。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除了十三部长篇小说,还有大量的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和书法作品,艺术种类众多,形式多样。另一方面,他作品的正典性也充满了历史超越能力,比如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时至今日依然有持续增长的阐释空间,与不断刷新的当代进行着对话。也因此,在当代文学的经典化与史学化过程中,像莫言、余华、格非这样的作家,分别从语言、叙述和修辞的文学本体、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等方面,为史学和美学构建了上游意义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具有方向性的,尤其在文学史的知识生产层面,“总是超越变动的时代和变动的趣味之上”,成为故事产生年代文化意蕴的载体,与讲述故事的年代融为一体,也就是恩格斯所谓的美学和史学的入史标准。

众所周知,如何阅读与阐释经典,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当代文艺理论以及当代文学史,都具有典型性与示范性的意义。其中,重要的个案研究无疑关系到批评史的书写,参与文学史的生成,并为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提供典型经验。在当代批评的阐释循环中,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历史化进行梳理,即从审美到批评,再到知识生产与消费的考察过程,无疑是文学史寻找真正主体的过程,而阐释和诠证,则是始自古代文章学传统的研究路径。其中,阐释是基础,代表阐发、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庄开始的重意旨之“阐”,强调批评主体的尚意顿悟,有“诗无达诂”之意。批评阐释是对普通读者的审美阅读再做一遍专业筛选,只有经过充分的阐释并获得最大程度公共认同的阐释(学者张江语),才能为对象文本找到通往文学史的路。所以批评阐释对批评主体的要求往往很高,因为后续的研究都以此为基础,就像当代文学批评中日益显豁的“史料”和“文献”研究,所有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无一不以充分阐释的经典(或经典化过程中的)作家为对象。所以“诠证”均在“阐释”之后,“返经汲古,依文本,溯意图,诠之训诂索解,立信于世,所谓‘以意逆志’”。如果我们对莫言的阐释史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从《莫言论》《忧郁的土地、不屈的精魂》《叙述的极限》《感官的王国》等阐释文论,到《莫言文学年谱》《莫言家世考》等诠证文章,当代文学对莫言的批评研究,正是传统解经学意义上对于经典文本的认识路径。按照阐释学“见仁者仁”的思路,经得起如此阐释,并构成任何时间都具有意义的“阐释循环”,这必定是能将过去和现在连在一个文化复合体之中的经典文本,自身拥有无限的“直接说话的能力”。

鉴于阐释是解读经典的基础,这一期邀请的四位批评家均着力于此。笑笑的《色彩与造型:莫言小说语言与印象派绘画》讨论了法国印象派画作如何影响莫言小说语言、色彩及情感调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在塞尚的素描轮廓与劳特累克的主题中,发现了印象派结构与莫言小说文体间的隐秘关系,颇为有趣。秀梅是笔者心中的好作家,她曾对笔者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斗阁笔记》片段《葱管》发出“此乃天文”的感喟,正是这句点评激起了笔者的好奇心,想抓住她聊聊何为“天文”,于是有了这篇《可以据此称之为文体家的莫言》。冯强一向出手不凡,近几年他敏感于现象学,《现象学写作视野中的〈莫言给孩子的八堂文学课〉》不仅讨论了现象学写作如何直接呈现于我们意识的感受现象,还深入到体验的感受结构和感受在体验中的构成方式等问题层面。冰冰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就对传统文学与文学传统颇有心得,如今在剑桥发来的这篇《“有声”的历史——读莫言〈司令的女人〉》更是带着文化认同与延异的新视野,见解和感受皆有独到处。

感谢四位作者,他们或整体或局部地解读了“阐释循环”中的结构,让我们距离莫言这座“庞然大物”似乎更近了些。

[责任编辑张启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zz/118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