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viaShutterstock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常遇到这样的状况。有朋友生了孩子(或想开店),会来问我:能不能帮忙取个名字?
面对这种高看我的求助——从「随便想几个就好」、「这对于你来说很轻松啦」的语气就能判断出来——我几乎都是婉言谢绝的。
一来,觉得给孩子取名,是每个人生命中难得可以自己赋予意义的事,我不想越俎代庖。二来,取名对我来说,过程真的不算简单。所以每次听到「能不能帮忙取个名字?」时的心理压力,基本等同于「能不能借我几十万?」——我是真的拿不出来啊。
但经验和想法,我还是有的。今天草写几条,希望对有需求的人起到帮助。至于过去那些可能误会我「怎么这点小忙也不肯帮」的朋友们,那就但愿——你们生二胎时用的到吧。
首先,介绍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取名思路。
1、引经据典
古籍诗词,永远是取名的富矿。比如林徽音(林徽因的原名),取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朱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陈是知(陈可辛和吴君如的女儿),取自《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程灵素,取自中国古代的两大医经《灵枢》和《素问》。
陈丹青,取自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江疏影,取自北宋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金庸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名字木婉清,姓和名则分别取自东晋谢混《游西池》中的「水木湛清华」和《诗经》中的「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2、纪念人和事
巴金,原名李尧棠,有个三哥叫李尧林。从小到大,哥哥都对他照顾有加,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后来哥哥患病早逝,为了纪念这段手足之情,巴金就沿用了兄弟俩的名字,给女儿和儿子取名李小林、李小棠(查资料时我才发现「小棠」两字与我女儿同名)。
李安,父亲给他取这个「安」字,源于祖籍江西德安,和去台湾时搭乘的轮船「永安号」。
3、呼应孩子出生的情境
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了鲤鱼,孔子就给儿子取名孔鲤。
清末在京做官的周福清,接到长孙出生的喜报当天,恰好有位张姓的高官来访,于是他给孙子取小名「阿张」,然后换个谐音、添上家谱中的「寿」字,有了大名「周樟寿」,希望孩子以后也能仕途高升。第二个孙子出生时,他又故技重施,以来访客人「魁」姓取名,想了「周櫆寿」这个名字。而周樟寿和周櫆寿,就是后来的鲁迅和周作人。
演员陈强在接到儿子出生消息时,正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他就给儿子取名陈布达。数年后二儿子出生,取名陈佩斯。
4、用父母的姓名做文章
姓何,可以借「何其」这个词,国文老师就将学生何永芳的名字改成了何其芳。「舒」字可以左右拆开,舒庆春就自己改名舒舍予,也就是后来的老舍。「余」和「如」在粤语里谐音,词人黄伟文就借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诗句,给余文乐和王棠云的儿子取名余初见。
窦靖童,是窦唯、王靖雯各取一字,寓意窦靖之童。叶兆言,「兆言」两字源于父母叶至诚、姚澄名字中「姚、诚」两字的偏旁部首。
5、玩文字游戏
民国教育家张武龄,想着男孩长大会留在「家」里,就取「宀」这个部首,给六个儿子取名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想着女儿总是要嫁出去,就取看着像两条腿的「儿」这个部首,给四个女儿取名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
6、讲究五行
唐朝官员毕构,因为自己名字里有个「木」字旁,首创了五行相生取名法。以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生生不息为指导思想,给儿子取名毕炕。之后,有了孙子毕坰、毕增,曾孙毕镐等众。
这套玩法,到了明朝被发扬光大。随便找几个皇帝名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都能看到金木水火土的线索。
五行取名法到了近现代依然有影响。比如冰心,原名谢婉瑩,取这个「瑩」字,是二伯父考虑到她八字缺火。
7、致敬偶像
明朝的顾绛,因为仰慕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就改名顾炎武。清朝的章学乘,又仰慕这个顾炎武,索性把偶像的旧名新名一起借用,改名章绛,改号太炎,最后成了国学泰斗章太炎。
郁达夫崇拜岳飞,生了个儿子叫郁飞。有了二儿子,又致敬岳飞之子岳云,取名郁云。
8、即兴
钱锺书和杨绛,生了女儿,随时即兴地给她取种种诨名。其中「最顺口的是圆圆,圆圆成了她的小名」。后来两个人接受不了长辈取的大名钱健汝,就直接用了「圆」的谐音字,给女儿取名钱瑗。
9、翻译英文名
张爱玲,原名张煐,她妈妈给她报名入学的时候,觉得这个名字不甚响亮,就用英文名Eileen胡乱译了两个字,取名张爱玲。
陈奕迅和徐濠萦生了女儿,拿着她的英文名Constance请黄伟文取个谐音的中文名,后者就以电影《魂断威尼斯》导演维斯康提的名字为灵感,取名陈康堤。
黄湛森年轻时参加业余歌唱比赛,怕输了丢人,就依英文名James的昵称Jim,想了个粤语谐音字,化名黄霑。结果比赛最后还是输了,不过多年之后,他成了才华横溢、名震香江的霑叔。
10、翻字典
丁玲,原名蒋伟,取丁姓,是因为笔画最简单,而玲字是闭着眼睛摸字典找到的。用这个方式改名的,还有钱锺书的大学老师,原名是吴玉衡的吴宓。
亦舒的哥哥,和黄霑同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匡」字也是在《辞海》上乱点一通得来的。他不只给自己取名随意,给小说人物取名也随意。坐车看见「卫斯理村」的路牌,就给笔下的主角取名卫斯理。
接下来,说说我个人比较注重的取名原则。
1、不用生僻字
名字说到底,终究是个社交工具,是拿来给人看、给人叫、给人用的。家长再怎么饱读诗书、再怎么寄情其中,也最好不要给孩子和他周围的人添麻烦。
那「生僻」的边界怎么定义呢?很简单,买东西就行了。在收货人姓名栏填上打算取的名字,看是不是每个快递小哥都能轻易念出来。有人念错、总是念错,那它就是生僻字。
2、慎用热门字
比如年新生儿名字中,最常用的「梓、宇、子、涵、泽、雨、佳、浩、欣、轩」等等,如果不是情有独钟或搭配得当,后来人还是尽量避开吧。
为防名字相同、相近,一是不要选网上那些现成批发的「好名字」,二来可以用所在地政务部门提供的工具查重。
比如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