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丰碑middot呼吸70年

白癜风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11/6947166.html

病床上,一名肺部肿瘤患者整日气喘连连,通过精确准直的CT扫描影像可以看到,因肿瘤堵滞,他的左肺完全无法张开,右肺也被挤压得只剩下一点点开口。“就好比一条裤子的左裤腿被封住了,右裤腿也只剩下一个小口,那么这条裤子就完全穿不了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医院(以下简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赵苏教授回忆起年第一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在床边为这名肺部肿瘤患者放置支架的手术过程,仍记忆犹新。

这名患者呼吸困难,甚至因此数月无法平躺,医院都查不出病因,只能按哮喘进行治疗,但收效甚微。直到被送进医院,赵苏教授细心观察发现患者完全不能平卧,因此无法平躺做肺部CT检查,只有站立位胸片显示左肺实变不张,右肺主支气管开口受压。当时,不能确定是什么原因造成气道堵塞,药物治疗又完全无效,但患者已逐步呼吸衰竭,意识开始模糊……当务之急是尽快纠正狭窄,让患者可以稍微顺畅地一呼、一吸。时间就是生命!赵苏在心里反复问自己——能否尝试支气管镜床边检查并放置气道支架?经过充分的考量,他决定一试。彼时,刚参加工作的胡轶医生从旁观摩,感到赵苏教授的决定既新奇又大胆。患者坐在床上,一名医生扶着患者的脑袋,支气管镜顺利插入,镜子一下到气管就看见隆突肿瘤死死盖住了左主支气管,还向右大部分堵塞右主支气管,仅有一个缝隙通气,于是由此下导丝,沿着导丝把支架置入器准确推送到位,随着床边支气管镜输送的支架一打开,患者的呼吸立刻通畅了,可以平躺了,惊心动魄的场面扭转了,气道介入手术成功了。这次手术成为湖北省历史上最早开展气道支架植入的手术,开启了医院呼吸科的新阶段。自此,赵苏的呼吸科从医生涯有了“全省第一把镜”的称号,十分看好“纤支镜”发展前景的他,不遗余力地潜心探索,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花了大半生的精力带出了一支湖北省支气管镜“梦之队”。呼吸内镜包括支气管镜和内科胸腔镜,通过它可以直接观察呼吸道粘膜或胸膜腔的病变,因此又被称为“呼吸科医生的另一双眼睛”。30年来,呼吸内镜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当初观摩手术的青年医生胡轶早已从老一辈专家手中接棒前行,成长为实打实的“技术控”。如今,作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胡轶继续带领“梦之队”练就“十八般武艺”,数十载磨一“镜”,他们先后创造了多个呼吸内镜技术的全省第一,包括直筒金属支架、履膜支架、Y型支架、硅酮支架、全麻下手术、内镜下肺减容等,帮助众多危重呼吸疾患闯过了生死关。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科室历史的沉淀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医院呼吸科医者的接力棒中传承下来。随着这“一递”“一接”,医学的呼吸之道随之更加内涵丰富、焕发活力,而疾患的呼吸之痛,更得以慰籍与治愈。

建科之初

看准“纤支镜”前景种下希望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呼吸医学技术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期,呼吸机、支气管镜和脱敏治疗等成为当时学科发展的几大方向。年,医院呼吸内科刚成立时,算上科主任赵苏在内,仅有3个人。

当年已经走在消化医学内镜技术前沿的赵苏,医院行政安排,从消化科调动过来,跟着老专家一起创建呼吸科。他的内心一直思忖着科室发展之路应在何方,并敏锐地察觉到微创、精准的内镜技术也许可以应用于呼吸科治疗。

探索之路的领队人,必须敢想、敢拼,能够挑战权威、独立思考。当年,很多老专家并不太认同内镜技术,认为肺科疾病的手术还是在开膛破肚的直视视野下更有保障。但赵苏教授看准了“纤支镜”的技术含量,于是在年,医院,开展了3个月的进修学习。

初学阶段,赵苏就对“纤支镜”肺活检产生了兴趣。只要学习中出现了不懂的问题,他就一路跑到放射科,和同行一起沟通、钻研,充分地医院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学成归来后,赵苏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给科室成员,从气道检查、临床操作,到器械的消毒、保养,一样不落。他不仅大力引进技术,而且为科室带回了优良的学习风气。

至今,大家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年在湖北省内呼吸学术交流会上,赵苏细致、投入地分享了第一次采用电子气管镜放置支架的手术案例,引发大家热情高涨的讨论、研究,尤其是年轻医生,对于新兴的医疗技术格外兴趣盎然。直到会场管理方前来催促,交流才逐渐结束,但大家仍然意犹未尽。

从早期以诊断为主的呼吸内镜技术,到年前后开启的以治疗为主的微波消融、气道支架植入等,赵苏带领着初具雏形的医院呼吸科,立足时代大局,顺应发展潮流,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着呼吸内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没有相关的学科书籍和学术杂志,没有相关新技术的信息渠道,赵苏就抓紧每一个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听讲座、看光盘、练操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渐渐地,呼吸内镜技术在医院呼吸科生根、发芽。

“可以说,没有赵苏主任,就没有今天的医院呼吸科。”医院综合一科主任张韶英坚定地说。正是这样的种子和根基,方才有了如今呼吸科的枝繁叶茂,并有能力探索和发展更多创新的呼吸医疗技术。

年,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梦之队”合影

传承之路

走到患者的床旁

“当年,赵苏主任几乎凭着一人之力,将整个科室撑了起来。现在,我们更应不负所望,将呼吸科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任科主任胡轶说起科室传承发展,不禁有些心潮澎湃。

这么多年,胡轶和科室医生们始终不忘赵苏教授对大家的谆谆叮嘱。

记得刚刚走上临床工作的胡轶跟着赵苏教授一起查房时,曾遇到一名患者反映持续性胸痛,大家纷纷从呼吸疾病各个角度分析开来。这时,赵苏教授让患者解开病号服,查看一下胸背部情况。令大家出乎意料的是,患者的背部长了一大片带状疱疹。经过仔细地检查,正是这条带状疱疹,引起了患者的胸痛。

“走到患者的床旁”是赵老师给大家上过的一堂生动的临床课。类似这样的课还有很多。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医痴”的赵苏教授,即使退出管理岗位多年,依然离不开临床。随着呼吸科发展步伐的不断加速,各类危急重症患者纷纷涌来。通常,科室任何一名医生的一个电话,就能立即让医院,不论是清晨拂晓,还是凌晨半夜。

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论节假日加班,还是临时急诊任务,不论多晚,大家也都没有任何怨言和委屈。因为老一辈教授就是这样做的。

这么多年,胡轶和科室医生们一直记得赵苏教授做过的那些“压箱底绝活”。

曾经有一位叫徐太婆(化姓)的病患,她是胡轶跟着赵苏十几年来印象最深的一名患者。当时,徐太婆增生的肉芽组织像野草一样疯长,几乎将气道塞得没有一丝缝隙,医院呼吸内科医生皆一筹莫展。年8月,当徐太婆的家人已经准备放弃治疗时,遇到了赵教授。

徐太婆曾做过两次气管切开术,局部伤口愈合以后因疤痕过度增长造成气管上端5处狭窄,最窄的地方仅有一根头发丝粗,如果不马上手术,则随时有发生窒息的可能。但是,这种在全国都十分罕见的高位多发气管狭窄手术风险极大,胡轶看着CT片直摇头。

而赵苏凝神盯着CT片,自言自语道:“可以用T型硅酮支架植入技术。”接着画出一幅局部解剖三维图,并在上面标了几个点:“这几个地方不能动。”他很快叫来胡轶和史小武,“医生不能只凭CT片、X片判断手术难度,因为片子只有横切面的断层图,要将这些横切面在大脑中形成一幅立体三维图,并且画出来。”最终,徐太婆重获新生。

科室在90年代使用老式幻灯机学习

在呼吸内科,几乎所有主治医师都是赵苏手把手教出来的。正是如此,几乎所有人都能开展支气管镜手术。此外,他还亲自为咳痰患者“查痰验色”判断病情;坚持“视触叩听”,细细琢磨每一名病患,为一例又一例病患化解病痛……赵苏“治病救人第一位”的理念深深融入了科室每一个人的工作中。

发展之路

接棒前行数十年磨一“镜”

在这样的传承下,胡轶带领着这支“梦之队”,接棒前行,数十年磨一“镜”。

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接近1亿,是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近年来,胡轶带领科室团队不断探索气管镜下的慢阻肺综合治疗,借助肺减容等一系列创新微创技术,帮助众多饱受呼吸之痛的患者轻松解除危机。

近年来,科室还成为了“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规范化诊疗项目武汉地区牵头单位。胡轶表示,除了早筛早诊、精准诊断,规范用药也将是针对慢阻肺未来研究的一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ys/103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