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同行护士长发来一张图片,说时常会看到气管切开的患者,切口处长出红色的肉芽组织。
想问问什么原因会导致病人易发?
有什么办法可以治疗它?
这个和护士的护理操作有没有相关性?
一张图片,几个问题,不竟让我想起许多年的一个案例……
长在气切口的肉芽组织
早上,护士长一走进病房,护士小A就开始给她讲述,自己夜班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事儿。
她说,昨天晚上自己给一位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的患者翻身后,发现病人像一条被冲上岸搁浅的鱼,不停地张合着嘴巴,呼吸费力。
虽然翻身前,她已经给病人吸过痰了,但还是决定再吸一下。
可这次吸痰管经气管切开套管却置入困难,有阻力,最后反复调整颈部体位后,吸痰管插入了,但痰并不多且是稀薄的。
最终变换体位后,病人的呼吸窘迫征兆得到了改善。
两个小时后,给病人翻身,再次出现呼吸困难。
于是断开呼吸机,使用呼吸球囊辅助通气,明显感觉到气道阻力大。
值班医生给予解痉平喘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就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管切开套管末端管口处组织充血、水肿、糜烂、有肉芽组织增生,且增生的肉芽组织呈活瓣状,会随呼吸运动导致部分管腔被阻塞。
有时颈部体位一调整,它就堵住了气管套管的管口,影响病人的通气,实在是太危险了。
护士长听完,也是为护士小A的夜班捏了一把汗,幸好病人没有突然发生意外,直呼气管内肉芽组织增生实在可怕。
案例分析
那为什么气管切开的病人,会出现肉芽组织增生(肉芽肿)呢?
查看文献后,发现气道肉芽肿的形成和护理规范操作有一定相关性。
希望大家在护理时,能注意这些护理要点,看看是不是可以减少气切病人肉芽组织增生的发生率。
一、病人气道肉芽肿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1.较长时间的气管插管,气囊压迫导致局部黏膜组织血液循环不良。
气管切开术前插管时间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气道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2.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压力过高,超过30mmHg(1mmHg=0.kPa),对气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产生压迫,导致局部黏膜组织充血、水肿、溃疡形成。
3.患者疼痛、躁动或自身要求未予满足,镇痛镇静不到位,烦躁不安,局部反复摩擦刺激。
4.吸痰护理操作不规范,动作粗暴、吸痰管粗硬,反复刺激造成气管壁的直接损伤。
5.部分患者不能经口进食,需长期留置胃管给予肠内营养。
因意识障碍、胃排空不良、声门关闭受限等因素,易出现营养液的反流误吸。
已经损伤的气道黏膜经胃酸刺激后,可产生严重的炎性反应。
胃食管反流被证实是气管切开后致气道肉芽组织增生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预防避免气道肉芽肿的形成呢?
1.对于需长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在合适的时机行气管切开,避免长时间气管插管。
2.气管切开后应注意气囊压力的监测,选择既能有效封闭间隙,又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的气囊压力。
目前推荐大于20cmH2O(1cmH2O=0.kPa),一般维持在25-35CMH2O,可以通过压力测定仪进行调整。
护士应该6-8小时监测一次气囊压力,并对压力进行校准,避免气囊压力过高。
3.重视病人的镇痛与镇静,维持Ramsay评分3-4级,避免病人躁动,避免副损伤的发生。
4.加强护理、规范操作,选择粗细、软硬适宜的吸痰管,吸痰动作轻柔、迅速,减少对局部黏膜的损伤。
5.加强肠内营养病人的管理,注意翻身、吸痰等操作流程,避免病人发生反流误吸。
6.一旦发生急性气道阻塞,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迅速查明原因,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措施。
三、气道肉芽肿形成后,有哪些处理方法呢?
目前临床常用的处理方法:
1.保守治疗:局部抗炎、化痰药物雾化。
2.更换自制稍细长的气管套管或采用加强型的气管插管替代气管套管。
3.对于较大或者活瓣样的肉芽肿可以手术切除或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行介入治疗,包括激光烧灼、电刀烧灼、射频消融、支架置入等。
4.如果患者气管切开套管管口处,增生的肉芽组织呈活瓣状,会随呼吸运动导致部分管腔被阻塞,可利用6.5~7.0号气管插管自行制作稍长稍细的气管套管,注意长度需超越肉芽增生部位。
反思总结
阅读完以上内容,我们应该要知道:
当吸痰管插不进气切套管时,除了有发生痰痂阻塞的可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气管内发生了肉芽组织增生,且肉芽组织的增生可能会跟一些不良的护理操作有关联!
案例中的病人,最终是行了气管内支架置入和加强型气管插管置入,才得以改善气管内肉芽组织堵塞人工气道,时常发生的呼吸窘迫。
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需要我们多学习一些临床案例,希望今天这个案例,能给大家带去一些收获!
大家有什么意见呢?欢迎留言。—END—优质文章推荐求职:医院招聘,待遇好,五险一金全,大量护理岗位等你来!干货:动脉采血标本又被退回!9招教你避开动脉采血的那些坑话题:医生和护士长最喜欢的这类护士,你有这个特质吗?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文章有用,请分享,点赞,在看,感谢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