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误传了溺水后千万不能控水人民资讯

昨起,我国进入了三伏天的中伏,“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今天,是24节气中的大暑,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天气炎热,很多孩子都会去江边、海边和游泳馆玩水、游泳。但近期,多地接连发生的溺水事故令人心痛。7月7日,山西永济6名学生溺水,5人遇难1人失联;7月10日,湖南湘潭5人溺水遇难;7月12日,广东三水,一名男子带儿子河里玩水,几十秒二人就被河水吞没,在家人眼皮底下溺亡;7月13日,河南驻马店市,6名十来岁孩子在一公园湖里溺水身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数据,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占所有与伤害有关死亡的7%,每年世界各地溺水死亡数估计为23.6万例。今年4月28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全球预防溺水决议,并将每年的7月25日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鼓励成员国制定国家预防溺水计划,颁布施行水上安全法,将水上安全、游泳和急救课程纳入教学大纲等。溺水它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每年青少年溺亡发生地,80%以上是在野外开放性水域。预防夏日溺水危险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告诉孩子,没有家长或成年人的陪伴,绝对不可以私自下水游泳,特别是野外开放性水域。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泳池或者水上乐园,也必须有成年人一起陪同。此外,儿童溺水高发地远不止河边、池塘、水库等。中国疾控中心曾公布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高危地点,其中1岁至4岁儿童主要为脸盆、浴盆和室内水缸;5岁至9岁儿童则为水渠、池塘和水库;10岁以上儿童的溺水高危地点为池塘、江河和湖泊。溺水不在于水多、水深,只要孩子栽下去呛到了水,或水面盖过口鼻就可能导致溺水危险发生。误区游泳圈并非救生设备学会看懂溺水者发出的信号关于溺亡事件,有些人也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只要给孩子戴上游泳圈,就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近日在江苏徐州,泳池内一名学习游泳的3岁幼童戴着泳圈游泳,突然一个“倒栽葱”头部浸入水中,这时正在隔壁泳道的男孩立即施救,才使幼童脱离危险。据了解,被救男童豆豆今年3岁,刚刚开始学游泳。从事发时的泳池监控中可以看到,此时泳圈已经滑到了男童腰部,在扑腾中男童双脚离开了水面,双手在不断划水。中科院心理所儿童伤害预防教育专家张咏梅表示,充气的游泳圈严格意义上来说被定义为水上玩具。作为浮力的辅助工具使用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在泳池的浅水区,但它绝对不是专业的救生设备。当水情发生变化或者泳圈材料老化,就会失去浮力,导致孩子发生溺水的风险。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记住,游泳圈不是救生圈,没有任何设备可以替代成人的有效看护。另一个关于溺水的误区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有,那就是溺水者会呼救,会挥手大喊,会使劲扑腾,总之,就是会发出求救信号,吸引周围人的注意。而专家介绍,事实上更多时候,发生溺水的时候,溺水者是无法呼救的。孩子在溺水时,有两个过程,首先是呛水,然后才是溺水。呛水过程中,孩子会挣扎,会在水里起伏,但是这个过程很短暂。孩子会拼命仰着头,把头伸出水面外,以求能呼吸到氧气。这个时候,孩子进入“无声溺水”阶段。他们不会呼救,不会挣扎。看着像是在玩水,其实正在濒临死亡。所以,如果看到有孩子这样在水里,请旁边的人一定要进行救助。张咏梅强调,孩子溺水时,从呛第一口水到溺水失去意识,孩子从水面上往下沉,往往就是下巴到嘴的距离。有句话很形象,溺亡不取决于水深水浅,而取决于是否呛了第一口水。如果在泳池中看到有孩子口鼻淹没在水下,眼神呆滞,胡乱划水,那么就要警惕,第一时间实施救助。澄清溺水后千万不能控水众多医生、专家吐槽电视“科普”溺水事件发生后,溺水者如果能得到正确及时的抢救,生存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因此让公众掌握正确的溺水抢救方式非常重要。日前,电视新闻中有一段关于“溺水者上岸后,如何对其进一步施救”的科普内容,被急救专业人士吐槽了。节目中,湖南岳阳消防救援支队队员称:对于尚有心跳呼吸,但明显呼吸阻塞的溺水者,应该先进行控水处理。以急救科普为主要创作方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ys/141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