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芳教授,女,湖南长沙人。生于年,年毕业于上海女子医学院。年赴美国学习,年回国,医院麻醉科主任。年全国教育改革,上海第二医学院院系调整,医院麻醉科主任等职。年2月首例二尖瓣闭合分离术获得成功,李教授开创了我国心脏麻醉的先河。她善于实践、勇于创新,于年、年、年又分别在国内首先开展低温下腹主动脉瘤同种主动脉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切开术和心脏移植术的麻醉。李教授是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麻醉科创始人。曾任首届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常委编委和上海医学会麻醉学会首届副主任委员等职。她的一生兢兢业业,不为名,不为利,将毕生的精力贡献于我国麻醉学事业的发展。年退休,后定居于美国。
善于实践,勇于创新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心脏外科处于萌芽时期。我国只有个别学者试行过极少数心脏外科手术,如年10月,张超咪首先成功地为1例右心室壁刺伤2cm的病人,缝合3针,治愈。年10月,吴英恺首先对动脉导管未闭施行结扎术成功;年,吴英恺等为缩窄性心包炎病人施行心包剥离术。这些都是我国外科手术的先声。但均未发表有关手术的麻醉药和麻醉方法的记载。年2月,兰锡纯等首先在国内成功地施行二尖瓣闭合分离术;同年3月董方中等报道二尖瓣交界分离术62例的初步观察。当时,上海第二医学院院系还没有进行调整,我国心脏外科创始人之一的兰锡纯教医院(前圣约医院)一间极简陋的手术室内用右手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医院食指经左心耳、通过左心房,将二尖瓣狭窄的前后交界处给予分离。患者是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下顺利进行的,而担任麻醉的是李教授。当时历史条件下,常用的全身吸入麻醉药是乙醚,静脉麻醉药是硫喷妥钠,没有肌松药,只有一台安装在回路外的乙醚挥发瓶(中央有纱蕊),也没有带呼吸机的麻醉机。麻醉诱导先静脉注射2.5%硫喷妥钠2、3ml,同时以循环紧闭法吸入乙醚,待麻醉深度达三期三级时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在三期二级,麻醉过程平稳。年5医院收治了一名铁路员工,因外伤致使腹部主动脉破裂形成动脉瘤,因部位在。肾动脉以上,为防止主动脉因钳闭时间过长导致肾缺血、缺氧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决定于低温下进行剖腹探查术。在李教授带领下,从总务部门搬进手术室一台普通浴缸,医生、护士和工友,大家抢着把大冰块敲碎成小块,浴缸中注满半盆小冰块和水,接着将全麻下的患者轻轻搬动放置在冰浴中(温度保持在0℃~4℃)。为预防寒战,又采取一些措施,如加深麻醉,肌注或静脉注射氯丙嗪。这是国内首例低温下施行主动脉瘤切除同种移植术。当体温降至30℃时,即停止降温,最终患者体温却降至23℃,幸好没有发生心室颤动。手术历经12小时,宣告成功。麻醉前,李教授等掌握了一些国外的经验,为了抢救工人的宝贵生命,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取得初步经验后,又于年1月,在低温乙醚一硫喷妥钠全麻下,没有肌松药,经过冰浴,在体表降温下又为一名成人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分离术取得成功。以后又在低温下施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为了预防低温下发生心室颤动,又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但毕竟低温下阻断心脏时间有限,许多较复杂的心脏手术无法在低温下实施。在大协作的旗帜下,第一医学院、第二医学院的心外、心内、放射、化验和麻醉等科医护
人员共同努力,进行大量动物实验,研制上海I、Ⅱ型人工心肺机,取得共识后,于年开始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原发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后又进行法乐四联征纠正术等。李教授与心胸外科、心内科密切配合,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麻醉科在她的领导下,获得了临床麻醉的成功,并得到了院内外的一致好评。又于年4月,为1例心肌病患者施行心脏移植术,在她的领导下,医院麻醉科的医师们,合作进行全麻,心脏移植术获得了成功。李教授为我国心血管麻醉的发展呕心沥血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精心培养、大胆放手
年7月,我被分配到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外科,工作了一个多月,教研室主任叶衍庆(著名骨科专家)唤我去,征求意见是否愿意做麻醉,我就从师李杏芳老师。当时除了2名护士外,我是又一名麻醉科专业医师。李老师悉心教我,了解麻醉机的原理、结构和操作技能;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有关椎管解剖、局麻药药理、阻滞的操作方法,并发症的防治等等,除了常用的麻醉方法外,如何进行术前访问、使用麻醉用药、书写麻醉小结等等。总之,对一名一无所知的年轻住院医生,制定了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并推荐麻醉书籍和杂志(英文)。年5月参加了首例低温下施行创伤性腹主动脉瘤同种移植术,以后又参与低温下肺动脉切开直视术、法乐四联征一期手术等。李老师从国外带回许多麻醉器材和药品,她都医院。对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的下腹部和下肢手术,采用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将患者躺于特制的高垫子上,垫子的腰背部呈凹状形,以便患者平卧时可容纳穿刺针而不至于使针面受压。经腰椎穿刺后,确认脑脊液流出通畅,将特制的内径细小的硬质橡胶导管与穿刺针连接,以便局麻药分次经导管注入蛛网膜下间隙,以维持麻醉,上述方法改用软质埋料导管后才被放弃。随后又被连续硬膜外阻滞所替代。李老师就是这样把她的医学知识和临床麻醉学一点一滴地传授给我,使我从一无所知到能熟练地为麻醉病人服务,我感恩李老师的博学多采和对学生的教导,这一切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年受教育改革的要求,学院进行院系调整,李老医院(医院)任麻醉科主任。她大胆放手,医院,让刚从医学院毕业仅3年的我全面负责科室工作,当时只有一名医生和二名护士,以后又陆续从院内挑选了数名医生和护士,不断健全科室的机制。由于我的经验有限,学识不够,我经常需要向李老师请教。她还组织医院医护人员进行专题报告和病例讨论等学术活动,使年轻的住院医师和护士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麻醉技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刎的是,有一名男性肺支气管扩张患者,因分泌物过多,又无法控制需行左全肺切除术,如何防止大量分泌物涌出阻塞气道(当时根本没有双腔导管)。李老师把Anesthesiology杂志交给我,在她的亲手指导下,我将一根Rush橡胶气管导管改制成右支气管导管,麻醉手术顺利进行,患者痊愈出院。令人敬佩的是,李老师即使医院,但她还是不断指导和关心我,使我不断成长,成为一名热爱本职工作,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麻醉科医生,我自豪万分。
宽容善待、团结和谐
李老师为人谦虚和蔼可亲,在成绩面前不骄不躁,从不计较名和利,处世十分低调。在我院心血管手术取得辉煌成绩后,中央卫生部、二医大纷纷给予表彰和嘉奖,但人员中只有心脏内外科和放射科,就是没有麻醉科,科室人员十分不满,又不服气。而李老师却非常坦然,总是教育我们不要争,不要计较,她说,我们的工作是为病人,做好本位工作,大家满意就可以了,为人十分宽容和善待。在她的帮助教育下,我们受益不少。要向白求恩大夫学习,甘愿当一名默默无闻的白衣英雄。
上海麻醉学会成立于年2月,首届主任委员是吴珏教授,副主委是李杏芳和王景阳教授。实际上学会成立前,在外科学会下有麻醉组,组长和副组长是吴珏和李杏芳二老。二老相处融洽,彼此相互尊重,多沟通,多协商,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仅参加麻醉活动,还经常参加外科组织的活动,如水、电解质平衡、休克等。年在科技出版社编辑部的建议下,在二老领导下,编写《实用麻醉学》一书。汇集一医、二医、三军大(因部队调防,二军大调离上海)医院、科学院的一些高年医师,各自承担编写章节。由于当时受政治运动的影响,年终于完成出版了,发行量达5万余册,深受同行的好评,尤其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会成立后,在二老领导下又组织全市医护人员学习班,通过三个月的学习,医院医护骨干进行培训。学员大部分都担任科室骨干,为提高上海市麻醉水平发挥r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为成人继续教育,制定了住院医师培养计划,将培养时间定为5年,建立了考试题库,
所拟定的住院医师培养规划在全国进行交流,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的继续教育也受到卫生部和其他省市的重视。学会成立后,大家积极性很高,二老充分发扬民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气氛融洽,其乐融融。上海麻醉医护人员在二老领导下,团结和谐,二老的一言一行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传授给我们丰富的学术成就,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老师的光辉形象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实用疼痛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