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
一、什么是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脐上剑突下)近心窝处疼痛,经常反复发作疼痛为症状的病证。古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二、引起原因
西医认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溃疡、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胰腺炎等疾病,常出现胃痛症状。
中医认为:胃痛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复因外感寒邪,内伤于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忧思郁怒,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劳倦伤脾,久病延及脾胃或用药不当伐伤脾胃等;导致脾胃的受纳传化功能受到损害,气血运行受阻,遂发胃痛。三、对症施灸1、寒凝胃痛胃痛突然发作,疼痛较剧,畏寒喜热,得热痛减,得寒痛甚,泛吐清水,口不渴喜热饮。取穴:中脘、梁门、内关、足三里、公孙
2、脾胃虚寒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喜暖喜按,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少倦怠,腹胀便溏,手足欠温,脾俞、胃俞多有压痛。取穴: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神阙
四、必灸主穴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神阙、内关
哮喘
一、什么是哮喘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属中医的“喘证”“哮证”“痰饮”范畴。二、引起原因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是有刺激所激发,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支气管管径缩小、广泛阻塞,导致呼吸困难。
中医认为:本病是体质素虚,肺脾功能失常,阳气易于逆乱,伏痰留饮的基础上,外感六淫、精神刺激、过度劳累等因素诱发。三、对症施灸1、冷哮突然哮喘,遇寒诱发或加剧,喉中哮鸣,胸闷如窒,呼吸急促,不能平卧,咳痰清稀,背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青灰或苍白,或兼恶寒发热等表证。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尺泽、列缺、丰隆
2、虚喘哮喘发作徐缓,持续不解,声低息微,动则喘剧,烦躁汗出,面色苍白。
取穴:定喘、肺俞、天突、膻中、气海、关元、太渊、
璇玑(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穴下1寸,胸骨柄的中央。见上图)
四、必灸主穴
定喘、大椎、膻中、肺俞、天突
心脏病
一、什么是心脏病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组织器官的疾病,在内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病,其中以心脏病最为多见,能显著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
二、引起的原因
绝大多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在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基础上发生的。是由肺胸疾病或肺血管慢性病逐渐引起肺动脉高压,进一步发展成右心肺大,导致肺心病,最后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一般认为与年龄大、吸烟、肥胖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某些内分泌功能低下及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三、对症施灸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
缓解期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动则尤甚,腰腿酸软,食少乏力或心悸。发作时,咳喘加重,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痰多色黄粘稠。后期及心则心悸,水肿。痰迷心窍则神昏谵语,昏迷抽搐,大汗淋漓,吐血便血,肢冷脉微,甚至阴阳离决而死亡。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天突、中府、膻中、气海、尺泽、内关、神门、足三里、丰隆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寒凝心脉,痰浊痹阻,气滞血瘀,心阳不振,心脾两虚、阳气暴脱。
取穴:关元、气海、心俞、膻中、巨阙、通里、间使、内关、足三里
四、必灸之穴
膻中、巨阙、肺俞、心俞、内关、关元、足三里
(看完后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哦,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的人,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健康是一种选择,健康是一种投资,健康是生命的意义,健康是爱和责任!有健康才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