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点击标题下的健康报即可加 “看到烧伤病人,就知道什么叫体无完肤了。”参与昆山爆炸事故伤员救治的一位护士长说,她所在的重症医学科,重病号并不鲜见,但是如此多的烧伤危重伤员需要集中处理,医院来说都是空前的。
8月6日,记者连线了昆山、南通、南京、北京、天津等地参与昆山爆炸事故伤员救治的护理人员。从他们的叙述中得知,此次救治的护理工作任务重、专业性强。尽管困难重重,医院还是各地前往支援的白衣天使们,都夜以继日地守护在伤员的身边,千方百计地挽救他们的生命。
烧伤护理难度极高
“烧伤病人渡过每一关都考验着护理能力和水平。”一位参与伤员救治的护士长说,抗休克期伤员很容易因为体液大量丢失而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对护理提出的要求是大量补液,特别是此次重伤员烧伤面积都在90%以上,有些伤员的补液量能达到上万毫升,其中血浆需求量非常大。“不仅要补液,关键是量出为入,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如果‘只进不出’会使心功能负荷加大,容易造成心衰,所以护士要密切监测伤员每小时的尿量、尿比重、尿pH值,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预防出现休克。”
全身性感染是导致烧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的患者可能闯过了休克关,但闯不过感染关,所以抗感染期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预防大量体液丢失可能出现的电解质紊乱和体液平衡紊乱,预防并发症。其次,很多伤员实施了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护理时尤其要注意控制气道压力,要避免压力过大导致呼吸道黏膜破裂甚至出血。”这位护士长说。
抗感染期间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创面护理。烧伤创面大部分会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皮肤失去了保温功能,保持病人体温就变得很重要。护士首先要调节病房室温,在不直接接触伤员皮肤的情况下,用烧伤专用支被架给患者盖上被子。肌肤泡在渗出的液体中很容易出现感染,所以有时也会用烤灯帮助伤员取暖,吸收身体表层的渗液。另外,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还要为伤员每小时翻一次身,预防褥疮和感染。
渗液比较多时,会引起肢体和局部组织肿胀,这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伤员,如果肿胀明显要及时告知医生,切开皮肤进行减压。“目前住院的伤员中,或多或少都进行了皮肤切开减压术。”一位护士说。
在烤灯下挥汗如雨
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袁琴芳是一位工作了27年的老护士,她一直工作在最艰苦的烧伤科。8月2日一早,她的医院抢救无效去世,她和丈夫刚将婆婆遗体运送回江阴老家,医院马上要收治昆山爆炸事故中危重伤员的消息。袁琴芳二话不说,立马赶回无锡参与救治工作。由于伤员多、伤情重,第一晚最为关键,袁琴芳忙前忙后,工作服都湿透了,直至凌晨才在同事们催促下回了家。这时,她已连续工作了12个小时。
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病房里,烧伤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戴着口罩、帽子,穿着密不透气的隔离服,在烤灯下挥汗如雨,更换输液、进行管道护理、为伤员定时翻身,每天更换床单四五次。为伤员翻一次身,护士们都会汗流浃背。
医院烧伤科护士长张云是科里的“大管家”。8月2日中午,一接到院部电话,她就立即着手腾出3个病房。护士们忙到次日凌晨1时后才回家,而张云直到凌晨3医院,早上7时又出现在病房。
处置伤员不仅要细心、耐心,还需要专业的护理方案。此次参医院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长王淑君说,在解放军第医院,医院医院烧伤整形科支援医疗团队牵头,为伤员救治制订了护士分层管理方案;针对危重伤员,明确了特护分工职责,规范了病房分区管理和消毒隔离措施;对抽调到该院的60名非专科护理骨干进行紧急培训,确保护理质量。
后期心理护理要跟上
“伤员救治的过程还很长,目前病人还谈不上后期康复,因为生命体征还不稳定,随时有病情变化。”参与烧伤救治的一位护士介绍,目前医护人员对ICU的重伤员进行了镇静和镇痛治疗。随着病情好转,伤员的意识会逐渐清醒,心理护理必须跟上,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很多伤员清醒之后会出现悲观绝望等心理问题。“过去,我们在治疗中遇到过一类病人,医护人员好不容易把他从死亡线上给拽回来,但是康复的时候因为无法忍受身体现状而自杀。所以,在烧伤救治中,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的治疗和护理都是以天来计算的。伤员病情稳定一些,我们就觉得十分欣慰;如果生命体征持续稳定,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治疗。目前,我们不去想太长远的预后,只能保证一点一滴平稳地往前走。”一位护士说。
记者截稿前还获悉,8月6日上午,医院、医院、医院的10名烧伤专家组成医疗队,赶赴医院,参与昆山爆炸事故伤员的抢救治疗工作。8月6日下午,医院护理部又抽调了2名精通血液净化技术的护理骨干前往苏州支援。至此,医院先后派出烧伤整形科、重症医学科等3批专业医院。
□健康报记者闫龑程守勤李哲通讯员向刚尔肖近傅轩□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标明作者和来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