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颌面颈部的创伤、气道烧伤、各种原因(尤其是颅脑外伤后)导致的无意识呕吐误吸、舌后坠等均可导致伤员气道的梗阻,如不及时开放气道保持通畅,可严重危及生命。
TCCC高度重视战场气道管理,在战术后送救护阶段,对气道阻塞或即将阻塞的伤员增加声门上气道通气术、气管插管等两项高级气道管理技术,主要用于昏迷且没有颌面颈部创伤的伤员。
声门上气道通气术是从口咽进入,将喉罩置于声门以上咽喉部以开通气道的技术。相对气管插管略微简单,不需要喉镜辅助徒手就可以插管。如果没有正确放置喉罩也不会制造严重伤害,但是通气效果没有气管插管稳定。
几十年来,医生和院前急救人员一直使用声门上气道(Extraglotticairway,EGA)维持气道。年发布的原始TCCC指南即建议使用喉罩气道(LMA)作为伤员战术后送阶段维持气道的选择之一。在过去的20年中,各种EGA已用于战斗伤员急救。
年,美军战术战伤救治委员会(CoTCCC)和国防卫生委员会(DHB)重申支持在TCCC的战术后送阶段使用声门上气道(SGA)装置,但当时没有根据现有证据推荐特定的SGA装置。
新版TCCC指南中使用更具包容性的术语“声门外气道(Extraglotticairway)”代替国防部备忘录文件中的声门上气道(supragotticairway)。目前的证据表明,一种新型声门外气道装置,i-gel喉罩的性能与其他可用的EGA相当或更好,并且在易于训练、尺寸和重量、成本、安全性和使用简便性方面更具优点。
i-gel中的凝胶填充罩囊既不需要在空运后送期间监测端口压力,也可降低压力诱发的口咽神经瘫痪并发症的风险。因此,i-gel使战地医务人员的任务更简单,并使其不必在急救背囊中另放置气囊压力表。
目前常见的喉罩、喉导管有如下限制:易旋转,错位,原位位移,插入和压迫造成损伤以及术后并发症。与大部分喉罩不同的是,i-gel喉罩在通气罩部分并没有配备可充气囊,而是采用具有特性的热凝胶进行制作,这一材料能够避免喉罩对于咽喉周围的压力过高问题,同时密闭性较好,降低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均在临床认可范围,对肌肉松弛要求较低,所以全麻过程中肌松剂的应用也相对较少,也缩短了伤员手术室内的停留时间,大大减少伤员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另外,I-GEL喉罩置入属于无创操作,相对于传统气管插管患者出现术后苏醒期躁动、拔管时呛咳、术后咳嗽、咽喉痛和声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明显减少。
i-gel无需监测管理,便于使用,是理想的TCCC声门外气道管理装置。如果伤员失去意识,并不意味着需要立即进行环甲膜切开术,可以考虑使用声门外气道装置(EGA)。但是除非伤员深陷昏迷状态,否则难以耐受声门外气道。如果困惑于是否对伤员施用EGA,鼻咽通气管(NPA)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对于有头面部创伤、面部烧伤并怀疑有吸入性损伤的伤员NPA或NGA并不适合用于气道管理,环甲膜切开术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i-gel声门外气道管理装置有多种尺寸,对成人而言,主要有3号、4号、5号三种常用型号。
4号喉罩广泛应用于军队,适用于体重~磅(50~90公斤)的伤员
5号喉罩适用于体重超过磅(90公斤)的伤员
3号喉罩适用于65~磅(30~50公斤)的伤员
i-gel主要结构特征
1.保护支架
2.胃管通道
3.人工呼吸器(BVM)端口
4.牙垫
5.凝胶填充罩囊
6.抗旋转形状
i-gel使用操作
1.使用操作前准备:
1.初始装备:润滑剂、胶带/纱布和固定带
2.检测装备:脉搏血氧仪、呼末二氧化碳监测仪
2.准备操作如下:
①于支架托盘上涂抹润滑剂
②多角度润滑(用i-gel/清除过量润滑剂)
注意:i-gel可从正中体位插入,尽可能先定位气管。
③怀疑有颈部脊椎损伤时使用双手托颌法或仰头提颌法
④开口可使用剪刀式手型
3.操作步骤如下:
①通过牙垫抓住i-gel并插入
②向硬腭导入软尖端
③连续轻推使装置向下/向后滑行直至有明显阻力感
定位:i-gel尖端应定位于食管上开口
i-gel开口应与喉头结构相抵
门牙需停于牙垫之上
4.使用胶布或固定带固定i-gel
固定带操作胶布操作(绕颈后绕安全管交叉)
5.固定检查完毕后,监测潮气末二氧化碳
使用比色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或二氧化碳分析仪
通过脉搏血氧仪监测血氧饱和度
6.如果需要通气,连接人工呼吸器(BVM)
7.于伤情卡上记录伤员伤情,结束操作。
(点击文末广告,支持一下我们)
入伙点这里
您可能喜欢:
CombatMedic:美军运用严肃游戏进行战伤急救模拟训练突破传统止血局限:美军战场止血利器X-stat第一视角:近距离观察美军医护兵(68W)野外战救训练美军战术战伤救治-止血篇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烧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