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间,生命所系,近日,市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麻醉科,借助呼吸介入技术,接连完成了两项“极限挑战”,打通患者生命“主干道”,为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清除气管新生物打通生命“通道”34岁的小张因突发脑出血,行全麻下颅内血肿清除术,予气管切开。术后尝试几次拔管,均因出现呼吸困难、气喘而失败,于是在外科医生的帮助下,带着气管切开管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求助,希望能解决拔管问题。患者左侧肢体偏瘫,平时少言寡语,却带着希望主动和医生们讲话,“能不能帮我把这个管子拔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负责人赵弘卿与团队为其做了气管镜检查发现,在气管切开上方距离声门约1.5cm处可见新生物堵塞管腔约80%,气管镜不能通过。由于病灶距离声门太近,局麻条件下病人又不能配合,只得制定在全麻下行气管插管处新生物介入治疗的方案。
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赵弘卿带领团队为患者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激光、冷冻治疗后,新生物基本清除干净。但为了确保患者气管插管拔管成功,免受二次气切损伤,决定再保留气管套管观察一段时间。但在此后的两次复查中发现,原本清除干净的肉芽组织再次长出。经过反复的讨论,赵弘卿安排了第三次肉芽组织清除术,术中把所有能见肉芽组织均经激光切除后反复冻融治疗,防止肉芽组织再生长。患者此后顺利出院,胸闷气喘的症状没有再出现。
“细缝”中“盲插”成功挽回生命另一名患者,也在气管镜的保驾护航下重获新生。72岁的老周患晚期肺癌,肿块沿着纵隔内部疯狂生长,一路向上长到了胸廓入口,还压迫了主气管,且压迫日益严重。医院就医,均被告知只能保守治疗。到二院就诊时已经无法平躺,患者精神极度萎靡,喘憋明显,在大流量吸氧的情况下,氧饱和度依然较低,有大量黄脓痰因气道阻塞难以咳出,被诊断为呼吸衰竭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随时有生命危险。
经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肿瘤科等科室会诊后,赵弘卿决定为患者行气管镜检查。但患者的整个主气道被肿瘤压迫,最狭窄处只有1-2mm,犹如一条“细缝”,且患者阻塞性肺炎较重,痰液粘稠量多,一口痰堵到就有可能窒息。手术风险很大,经过对麻醉方式、手术细节进行细致分析,大家一致决定使用喉罩麻醉,术中密切监测气道情况。
手术开始,麻醉科医师梁宵为患者进行全麻诱导,赵弘卿和鲍亮首先在气道受压处进行球囊扩张,但遗憾的是气管太细,气管镜根本不能进入气道。团队紧急商量后决定“盲插”,支架导管,进导丝、测量肿瘤位置、送置入器、释放支架,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但因患者气道压迫严重,又为“盲插”,支架植入位置扩张效果并不满意,团队人员反复为病人调整支架位置,清理气道内粘液痰栓,局部使用氩气刀烧灼清理肿瘤组织,最终,成功将支架放置到目标气管段。患者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呼吸好通畅”,并向各位医护人员伸出了大拇指。
△术前气道狭窄
△术后气道通畅
目前,呼吸介入技术已成为胸部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有力“武器”。市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无锡市临床重点专科,在常规开展呼吸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外,发展内科胸腔镜等特色技术,建立了以支气管镜介入诊断和治疗为特色的应用性研究平台,利用B超或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支气管镜下激光冷冻术与气道支架植入治疗各种气道良恶性狭窄等疾病,为许多气道狭窄、气管瘘、气管肿瘤、肉芽肿等患者解除了疾病之苦,挽救了许多生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