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县之陆成说可以休矣

年9月4日,有个“老郭说老家”的人在“今日头条”上发了一篇“百年桑梓地,亿万老家人”的文章,说“蠡县建制沿革较为简单。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西汉置陆成县……”。我看这位老郭先生“蠡县”之“陆成”说,还是想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来解释蠡县以“地近瀛海,污下多虫”,所以是个“自然地理地名”。年11月我曾发表过一篇《三论蠡县是因范蠡而名》的文章,文中曾对“西汉置陆成县”有过专门论证,理清了“陆成”是由“陘城”讹化而来的,实际上蠡县在“西汉置陆成县”是不存在的。也可能是老郭先生没有看清楚我写的文章,所以需要再详细论证一番: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关于正史上记载的东西,有的也不是完全正确的。自有现代科学考古以来:比如发掘了“曾侯乙墓”,史记上就没有曾侯国的记载;再比如“史记”记载的“项羽火烧阿房宫”之事,现在经过李毓芳老师多年考古证明:阿房宫只做了个台基,根本就没有盖成,所以这事是不存在的。我经过多年的探索,“蠡吾是因范蠡而名”,也同样证明了《汉书?地理志》上“西汉置陆成县”是不存在的。按照张志欣先生为我写的《范蠡与蠡县》这本书的序言中说:“张建营的研究,在我看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⑴梳理蠡县历史的多种记载,丰富了县志的内容;⑵剖析和订正了县史上关于蠡县的名称由“地近瀛海,污下多虫”而来的误说和“陆成”说的历史流变……”。实际上也就是说蠡县在西汉置“陆成”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对于地名的搬家问题,历史上是不少见的。比如“博陵郡”的治所:在东汉时就在蠡县城;在晋初期就搬到了安平县城;在隋、唐时都搬到过定县城。但作为她们所管辖的“地域”,也可以叫做“地盘儿”,是不会搬家的(遇上天塌地陷的自然灾害除外)。那如果西汉在蠡县设置过陆成县,她就管辖着今天蠡县这多平方公里的地盘。但这块地盘儿,叫过蠡吾县也好、蠡吾侯国也好、博陵县也好、博陵郡也好、博野县也好、蠡州也罢、蠡县也罢,反正从未遇到天塌地陷的自然灾害,所以蠡县这块地盘从来也没有挪动过地方。还有“蠡吾县”这个地名,也在北齐天保年间(年),随着“废蠡吾入博野县”(当时的博野县辖境又恢复了原来的蠡吾县的辖境,博野县的治所就在今天蠡县城,也就是现在的蠡吾镇。“蠡吾故城”还在博野的蠡村,蠡县城也就变成了“蠡吾新城”)。再看年出版的《蠡县志》大事记中的西汉:“西汉初因秦制”,高帝十二年(前年)属燕国涿郡。上面这句话从语法上就有问题:“高帝十二年”应该是定语,“属燕国涿郡”应该是谓语,谓语前面应该有主语,这个主语要是“蠡吾县”就对了。要是“陆成”那为什么不写上呢?显然是谁也不写就想打马虎眼吧?接着再看:“景帝三年(前年)称陆成,先属中山后属涿郡,武帝元朔二年(前年)封中山靖王子贞为陆成侯”。如果是景帝三年才有的“陆成县”,那高帝十二年以来的40多年又叫什么县来呢?再说“封中山靖王子贞为陆成侯”也是不存在的。(请看图二)对此,清朝以来的前贤们认为:“陆成”是由“陘城”讹化而来的。到底“陘城”是怎么讹化为“陆成”的呢?“陘城”是在《史记》“田叔传”上查到的,原文是:“田叔赵陘城人也”,而《史记》是司马迁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写成的。再看“陆成”是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上的,而《汉书?地理志》是东汉班固(公元32—92年)写成的,所以《汉书》比《史记》至少晚了一百六十年才问世,因此,“陘城”讹化为“陆成”是符合逻辑的。再看徐朝华在《尔雅今注》中说:旧日注释(地名)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由于时代较早,前贤不可能有看到甲骨文、金文探求古义的机会,那时还没有现代科学的理论,无法用它去观察分析《尔雅》复杂的词汇词义现象,如此种种,毫不足怪。那么,我们看《汉书?地理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研究《汉书?地理志》的一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表述“陘城”讹化为“陆成”最简单、最清楚的应首选清?全祖望的《汉书?地理志稽疑》,他在此书第十六页上写的是:“陆成”当作“陘城”,以中山之苦陘得名误作“陆成”,《田叔传》仍作陘城。(图一)再就是全祖望、绍衣撰写的《汉书?地理志稽疑卷五》上:陆成,本表曰辛处即薪处也(今定州大辛庄镇),按索引曰陆成。在辛处于理为得以见前系陆成之非也。不知薪处前亦不系于中山而系于涿,或是自涿移于中山亦为可定,但中山靖王之子一封于武帝元朔二年之六月,一封于三年之三月,同产而所封地又同时,故索引曰二人不应重封。此予前二年所封者乃涿郡之成侯非陆成侯也。陆成《史记》作陘城,当从《史记》为是。《汉书?田叔传》亦从《史记》陘城,而本表于地志,误为陆成。(图二)还有清?汪远孙《汉书?地理志校注》中说陆成:“案史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陘城侯贞索隐曰志属中山,又《田叔传》赵陘城人。索引曰陘音邢,县名属中山,然陆字误也,成作城。请看下面史料:(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图二图三我在《范蠡与蠡县》这本书里已经交代清楚了:“苦陘”是战国年间中山国的一个属县,苦陘县的治所就是“陘城”;后来赵国灭了中山,“陘城”又属无极县。《史记》上“田叔赵陘城人也”,肯定田叔是赵武灵王灭中山以后的人。后来又从民国年间的《定县志》上,查到了:“陘邑故城,县南境陘邑镇(即今邢邑镇)本为陘邑故城。明洪武二年,由无极割隶定州。战国时即中山之苦陘。”蠡县有人在年发了一篇白话文的“田叔传”,说:“陘城”即今蠡县。我看此人还是想说:“陘城即陆成”,是“陆成”这个地名搬到“陘城”去了,我看这样就得有个能人把蠡县这六百五十多平方公里的地块也搬到定县去才行,但我知道从古到今蠡县还没有出过这样的能人,所以西汉置陆成县是不存在的。再看下面史料:光绪二年(年)《蠡县志》上也说:“非(蠡县)境内存古陆成(县)之名”。(图四)图四那又为什么博野和蠡县就能名称互换呢?这是因为多年前,因范蠡隐姓埋名在“蠡吾故城”这里下海经商,到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年)设置了“蠡吾县”,其辖境比今天博、蠡两县面积相加的一千平方公里还大,同时“蠡吾故城”是在今天博野县的蠡村,而今天蠡县的治所正是“蠡吾新城”(详情可参阅《范蠡与蠡县》一书的上篇),所以两县不管名称怎么变化都没有跳出原蠡吾县这块地盘儿,她怎么变化也只是蠡吾这根文化根脉的传承沿革而已。综上所述,和老郭先生在“百年桑梓地,亿万老家人”的文章中所说“蠡县建制沿革较为简单”相反,而是几经变易,请看中央文史馆馆员吕式斌(-5年)在民国二十年所著《今县释名》这本书中说的蠡县建制沿革是“周蠡吾地,汉因置蠡吾县,唐置蠡州,明改县,一统志,蠡音礼,今之博野,乃汉蠡吾,今之蠡县,乃汉之博陵,后魏以来之博野。”再说,《汉书?地理志》中的“陆成”是由“陘城”讹化而来的,所以蠡县之“陆成”说应该休矣!年11月10日于保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zz/116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