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昶/文
来源:管理井思录(ID:o-liuchang-o)前言
我并非学者,但是对管理理论之作用的吆喝似乎比学者还要卖力气。有时候,我也好奇,为什么对此我有这么大兴趣。
多年前从事管理咨询工作的时候,发现无论是实践者,还是培训师、咨询顾问对理论,尤其是学术理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那时埋下了思考的种子。
在我自己读书、与朋友交流中,也经常涉及这个话题——管理理论到底有啥用。这涉及工作的意义,如果管理理论没用,那么大家做培训、咨询、研究,也就都没意义了,那还折腾个啥劲儿呀!
在学者中,强调管理理论作用最多的,估计就是克里斯坦森了,在他的多本书、多篇文章中,都有那么几段文字强调理论的作用,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经理人,你为什么要重视管理理论》。时常想起这篇文章,并思考这个问题,渐渐地有了一点理解。
管理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
理论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帮助管理者解决从哪个角度观察以及观察什么的问题。追溯词源,即可发现,“theory”(理论)源自“theorein”(观看)。我们会说“理论视角”,会把不同理论比喻不同的有色眼镜,戴明认为理论是观察世界的窗口,明茨伯格认为理论可以“发现新的视角”、“开阔我们的视野”,这都是在说理论的观察作用。
达尔文在发表《物种起源》之后,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人批评其书太过理论化,认为还不如直接用事实本身说话,对此达尔文写信给他一位参加那次学术会议的朋友说:
“大约30年前,大家都认为地质学家只需要观察就好,不用总结理论,我清楚记得当时就有人回应说,要是这样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找个砾石坑,数数里面鹅卵石的数量,记下它们的颜色,我们还需要地质学家做什么。没有是非立场的观察就是没有用处可言的观察,但居然还有人不明白这点!”
观察需要理论的支持。达尔文的这个小事故是迈克尔·舍默在其书《怀疑论者:理性看世界》中讲到的,他说:“科学观察若要有所作用,必须对照某种理论、假说或模型来验证。事实从不会自已发声,必须透过带有观点的彩色眼镜才能诠释,也就是说,认知需要慨念。”
我们知道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被称之为“天空立法者”,他之所以能作出这一科学发现,得益于其老师第谷所留下的大量的极为精确的天文观测资料。那么,为什么第谷没有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呢?这是因为面对这份观测数据,第谷使用的地心说,而开普勒使用的则是日心说。
当我们面对新现象、新问题时,点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影响事物的关键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或者基于要素清单全面地观察什么在变、什么没变;可以利用五力模型观察一下是否出现了替代品,如共享汽车/单车对出租车具有替代性。链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事件的过程及每个节点,确定目前处于何种阶段等,可以基于产业链进行观察,哪里是可以“去中介化”的,哪个环节是可以平台/生态化的;可以利用“共创-共识-共演”的生态动态演化模型观察一下,某一生态处于何种阶段,并采取相应的参与者战略。环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持续地、周期性的观察。网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性地观察相互关联的要素。可以利用7S模型观察一下那些采取生态战略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前台-中台-后台的三台组织;其价值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如开放。层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层次性地观察。可从公司内部业务生态、利益相关者生态、产业生态与跨产业生态等多个层次上观察一些生态企业的变化、演进。合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相联系、相补充、甚至相矛盾的视角观察。例如从社区视角出发,可以观察生态是否存在以及如何进行紧密互动,互惠互助、创造共同利益的;从制度视角出发,可以观察生态中存在哪些信念、规范、惯例等,以及如何促进协同;从知识视角出发,可以观察生态中是如何共同投入、创新,以及知识的捕获、吸收、整合、共享与创造。
通常一个理论,代表一种视角,它凸显一部分现实时,也会屏蔽一部分现实。面向新时代,我们需要通过合式理论及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新世界的不同侧面、角角落落,从而才可能逐渐建立正确的、系统的认知。如果独尊某一视角,那么就可能误解这个时代,甚至打压这个新时代的可能性。
观察的下一步是描述,理论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描述,使描述更具全面性、整体性、连续性、层次性等特点。所以,理论也具有描述的作用,这在工作中经常可以感受得到,总会发现有人难以将一些现象、问题、关系、过程说清楚,当你说出来的时候,他们会说,对对对,就是这样。
埃德加·沙因是企业文化理论之父,他以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为线索的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年了,对于他的研究,他的儿子彼得·沙因认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理念、词汇和术语,为模糊而难以描述的事物建立了分类方式,由此可以理解、纠正、调整和改变文化实践。
哲学家怀特海有一个三段论,就是先有“重要性的感受”,然后有“表达”,进而才有“理解”。在一个新时代,对某种“新”的观察有了“重要性的感”后,就需要将之表达(描述)出来,这将引发和促进更多思考和理解。例如,当达·芬奇描绘出人体结构后,促进了几代医学专家对人体的理解。
管理理论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
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思讲过一个有趣的个人故事。她的导师是大名鼎鼎的、被称之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
在一次向塞利格曼汇报研究工作的时候,突然被打断,塞利格曼说,两年了,你还有没有一个理论,虽然你能做出各种时髦的统计,也形成了一些有见地的观察,但是你没有一个理论。不要天天读书了,多去思考!
达克沃思走出办公会后,就哭了起来,越哭越厉害,开始诅咒塞利格曼、大声骂塞利格曼,看来这位研究“坚毅”的学者,自己还不够“坚毅”。但痛定思痛,达克沃思也确实发现,她的思考是有缺失的,即天赋不足以解释成就。这之后,达克沃思努力工作了十几年,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那么,达克沃思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呢?在她看来,所谓理论,就是一种解释,即在观察和考量大量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最基本的术语作出解释。
理论除了有解释的作用,还有预测的作用。克里斯坦森也多次强调,好的理论至少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解释现状,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另一个是预测,即发现将会发生什么。克里斯坦森对预测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我们能预言跨出悬崖就会跌下去,而不必亲自尝试一下”,“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就能告诉你将要发生的情况”。
综合来说,理论帮助管理者思考发生了什么及原因(解释),从而达到对现实与问题的理解,进而思考未来可能是会发生什么(预测)。简单地说,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与古希腊奥弗斯教的信徒对理论的定义是一致的,在奥弗斯教信徒看来,理论是"热情、动人的沉思"。
那么,理论是如何帮助我们思考的呢?
快速思考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理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知道从哪些维度上进行考虑,如果是团队讨论,一开始就可能陷入困境,从哪些角度讨论呢,团队需要先讨论和确定维度。如果是这样,那么讨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后,可能得到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是无法令大家信服的,甚至根本就得不出结论,讨论了一通,然后不了了之了。
这在工作中非常常见,比如团队讨论中,什么列举、拆解,画思维导图,如果没有理论,那么从哪些维度列举、拆解呢?如果经验丰富,也许还好,对于缺乏经验的人,往往一塌糊涂。如果借助理论就不一样,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竞争环境如何?那拿出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从这个五个角度去思考、讨论就好了。
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思考,例如点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思考的要素,网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思考事物间可能的因果关系,合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切换思考的视角。
全面思考
基于经验和讨论,我们也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思考维度,但可能并不全面,甚至遗漏了关键的维度。借助理论,即可建立一个全面的认知。在过去咨询工作中,常见这种现象,他们会问,这些维度对吗、全面吗?有位管理者曾对我说,合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反思,为什么有些东西我没有想到,发觉是因为这个(指向PPT上的一个模型),我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定要先有框架、有模型。
、
例如点式理论中的清单型理论可以避免要素的遗漏、链式理论可以避免过程节点的遗漏,网式理论可以避免某个因果链的遗漏、层式理论可以避免分析层次的遗漏,合式理论可以避免视角的遗漏。不过,过度追求全面,也是有问题的,往往导致思维的混乱和不知所措。我常说,如果你觉得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太多的维度,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根本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
关键思考
理论能告诉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