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重症超声
以填充盐水的气管内导管气囊为超声引导下穿刺靶点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可行性研究
目的:在颈部超声下可以很容易地识别充满盐水的气管导管(ETT)气囊,并且可以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中作为理想的穿刺目标。作者提出他们对这种新颖技术的初步经验。
材料和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年10月至年12月间连续收住的危重病患者38例,均进行盐水囊为穿刺靶点的PDT。填充盐水的ETT气囊很容易被超声识别。超声引导下穿刺到填充盐水的气囊,随后通过导管交换器向内推动ETT,促进导丝通过针尖准确地进入气管腔。
结果:在连续38次手术中,37次(97.4%)手术成功,只有一次由于导丝移位而转为手术气管切开。中位手术时间8min。无意外拔管、大出血、气管后壁撕裂或气胸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性死亡。
结论:使用盐水填充的ETT气囊作为超声引导的穿刺靶点和气管内导管交换器进行的PDT是可行的,并且看起来比标准PDT更容易执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这种技术的安全性和益处。
图1:气管内管的横向超声切面。(A)盐水填充的气囊使导管呈现“双弧”征(箭头)及部分气管后壁(箭头)的可视化成为可能,后者被气管导管(ETT)内的空气遮蔽。(B)气管内空气导致回声阴影,阻碍了深层结构的可视化。(C)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之前,探头被固定在选定的穿刺部位,同时ETT被反复定位,直到充满盐水的气囊被完全可视化
图2.着色盐水可以更好的被视觉确认。(A)以20ml着色盐水代替气囊内的气体。(B)一旦穿刺到气管导管气囊,回抽注射器时有色盐水稳定的流入
图3.从气囊穿刺到气管造口管放置的全部过程。(A)当针头刺入气管导管(ETT)气囊时,回抽注射器时有色盐水稳定的流入。(B)针囊分离是由于ETT通过导管交换器向前推进,然后空气吸入注射器而引起的。(C)在将针尖保持在气管腔内时小心断开注射器后,导丝自针尖插入。(D)小扩张器用于扩张气管。(E)将单个扩张器延引导导丝并推进入气管。(F)在通过管交换器将ETT退后,气管造口管沿扩张器进入气管
图4.未使用导管交换器,在气管内导管的向内推动过程中,由于嘴(星)的扭结,可能会发生无效的针-囊分离
原文来源:JCritCare.Aug18;48:-.
温馨提示:本平台已开通文章搜索功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