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病人而言,气管切开指征和最佳时机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接受气管切开的TBI病人特征与切开时机,分析切开相关因素及不同国家切开方法的区别,并分析切开时机对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对长时间接受辅助通气的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有助于促使病人脱离辅助通气,可能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同时降低长期气管插管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及气管损伤。对ICU内的TBI病人,气管切开的主要指征包括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失败、保护性气道反射缺失、呼吸驱动障碍及气道分泌物护理困难等。气管切开可为TBI病人带来何种程度的益处及切开最佳时机目前均不明确,致使相关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倚,因而该领域研究数量有限,并以回顾性研究居多。此外,不同医疗中心的政策规定及临床实际工作方式存在差异,气管切开指征目前并不统一。
一般而言,入院后一周内实施的气管切开称为早期切开,入院一周后进行的称为晚期切开。由于支持早期切开的研究证据存在争议,且两种病人群体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气管切开的理想时机目前尚无定论。
为获取TBI病人气管插管治疗相关证据,我们分析了CENTER-TBI研究队列中ICU病例的数据。本研究旨在1)观察接受气管切开的TBI病人特征及医疗人员对切开时机的选择现状;2)分析气管切开相关因素及不同国家切开方法的区别;3)分析切开时机对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纵向队列研究,TBI病例来自CENTER-TBI研究队列,入选标准为ICU停留时间≥72小时。气管切开时机分为早期(从入院到切开≤7天)及晚期(入院到切开7天)。使用Cox回归分析切开时机的主要影响因素。预后评价采用扩展Glasgow预后量表,在入院后6个月时进行。
结果共纳入例TBI,其中例(31.8%)接受气管切开。年龄(风险率HR=1.04,95%CI=1.01–1.07,p=0.)、GCS≤8(入院7天时HR=1.70,95%CI=1.22–1.36;p0.)、胸外伤(HR=1.24,95%CI=1.01–1.52;p=0.)、低氧血症(HR=1.37,95%CI=1.05–1.79;p=0.)、瞳孔反射消失(入院7天时HR=1.76,95%CI=1.27–2.45;p0.)均为气管切开的预测因素。各国切开比例(7.9%-50.2%)及切开时机(早期切开比例0-17.6%)存在一定差异。晚期气管切开病人发生神经系统不良预后(死亡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可能性更高(OR=1.69,95%CI=1.07–2.67;p=0.),同时住院时间(LOS)更长(38.5天vs.49.4天,p=0.)。
表1表2
表3
图1
Leftpanel(a).Percentagedistributionofthedecisiontoperformtracheostomyornotineachcountry(inblind).Onlycountriesthathaveatleast20patientsadmittedinICUarereportedalone;theremainingaregrouped.Rightpanel(b).Percentageofearlyvs.latetracheostomybycentrewithatleastfivetracheostomies.Centreswithinthesamecountryhavethesamecolourandamassproportionaltocentresize.Thebisectorlineisalsoreported.Resultsareadjustedforconfoundingfactors
结论TBI后气管切开是对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病人的常规治疗手段。早期气管切开与更好的神经系统预后及更短的住院时间相关,但这一关联的内在原因尚不明确。
李智奇,毕业于医院,博士师从胡锦教授从事颅脑创伤诊治、脑外伤后免疫调控、中枢感染等相关研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