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第二届华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
暨武汉鼻内镜技术及鼻-鼻窦炎高峰论坛
第二届同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盟会议
8月10日是第二届华中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第二天,晨间教育专题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陆翔主任主持,于早7:30在武汉梅园宾馆准时进行,长沙医院住院部副主任李惠凤、护理部主任喻惠准时到达现场,现场座无虚席。
首先,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刘爱国教授分享了《做好鼓室成型术的心得》,生动地形容了一名优秀的耳科医生应具备:老鹰一样的睿智眼晴、女性一样的温柔双手、狮子一样的强大心脏和钢铁一样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必须进行专业的颞骨解剖培训,并不断提高对影像学检查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的精准解读能力。最后刘教授围绕鼓室成型术分类、适应症、禁忌症和优缺点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讲解,通过手术视频重点介绍鼓室成型术的个人体会、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对现场参会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接着,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黄孝文教授进行了《颞骨解剖手术模拟》的介绍,通过颞骨解剖模拟器可以清晰的查看颞骨的截面透视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了解中、内耳结构及它们与面神经、颈内动脉、颈静脉球、乙状窦等重要部位的毗邻关系。黄教授通过模拟颞骨解剖的视频,详细讲授了各种经典的中耳乳突手术径路,重要解剖标志的暴露,同时将画面切换成3D模式,让操作者能更加立体的了解耳部结构。其内容贴合临床,实用性强,对初学者及没有条件参加颞骨解剖培训班的参会者有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1
晨会过后,精彩的专题讲座继续,第一部分的专医院李国义主任主持。
医院高志强主任在《听骨链重建术与术中听阈评估》的演讲中,围绕听觉解剖生理、外中耳疾病听觉病理、外中耳传音介质重建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讲解,着重介绍了中耳传音介质重建技术要点,包括通过外耳道成形术充分暴露术野、探查听骨链(尤其锤骨前韧带)、彻底清理卵圆窗病变、听骨重建的方式和时机选择等。高主任通过列举一例患者手术资料,强调二期听骨链重建术的重要性。此外,高主任还介绍了声场耳机联合chirp-ASSR可以准确快速地完成各种听骨链重建术中多频率的听阈评估。最后,高主任呼吁术者在做中耳炎手术时不能单纯追求快,一定要质量至上。高主任现场与许庚教授和韩东一教授的幽默互动引起同道们笑声连连,大家在轻松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收获满满。来自医院的韩东一教授进行了《听神经瘤的诊疗策略》的专题演讲,先介绍了听神经瘤的发病率、鉴别诊断、治疗策略,强调听神经瘤患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听力状况及全身健康情况,建议瘤体局限内听道、无增长趋势、长时间听力稳定且肿瘤位于有听力耳、老年患者先观察,每隔半年复查MRI,观察瘤体生长速度。韩教授提出治疗听神经瘤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手术方式包括经迷路径路、经乙状窦后径路、经颅中窝径路等,各种手术径路的适应症均不同。韩教授展示多例典型病例,患者术后听力保存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高超的手术技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让在场的同道们惊叹不已。最后,韩教授展示多例听神经瘤术后患者的照片,画面让人震撼,职业自豪感也油然而生。1
简短的茶歇过后,第二部分的专题医院梁耕田主任主持。
首都医科医院魏永祥院长讲授《嗅觉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首先介绍国内首部《嗅觉障碍诊疗专家共识()》,围绕嗅觉特点、嗅觉系统组成、嗅觉皮层网络、嗅觉功能作用、嗅觉障碍定义、嗅觉障碍分类、嗅觉障碍流行病学等作了详细的叙述,重点讲解嗅觉障碍诊疗流程、嗅觉功能评估、嗅觉功能检测、嗅觉诱发电位、嗅觉通路MRI、PET/MRI成像,介绍了嗅觉障碍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嗅觉训练、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另外,魏院长还总结了影响嗅觉障碍预后的因素,非外伤性、伴嗅觉倒错、不抽烟、青年、女性患者的预后最好。魏院长精彩的讲课让大家对嗅觉障碍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场掌声雷动。医院王秋菊主任为我们带来了《关于突发性聋患者临床大数据的分析》的精彩演讲,主要涉及住院突聋患者大数据分析发现和免疫介导性内耳病的诊治。通过大数据挖掘,总结单侧突聋、同时和相继双侧突聋患者人口学和听力学特征,指出双侧突聋较单侧突聋听力损失更严重、恢复率更低、死亡率更高,还可能是严重系统疾病的先兆,因此重视双侧突聋的早期诊断和病因查找非常重要。王教授还讲解了免疫介导性内耳病的定义、临床特征和診治等,指出免疫介导性内耳病的主要措施是全身激素治疗,另外局部激素治疗可以弥补全身激素治疗过程中的不足。王教授团队大样本的临床数据、严谨科学的统计分析、通俗易懂的阐释让各位同道对突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现场提问不断,气氛热烈。
医院许庚教授回顾了《中国鼻科70年》的发展历史,分别经历了奠基阶段(50-60年代初)、起步阶段(70-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90-年)、发展与创新阶段(年-至今)。许教授分析了国人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免疫病理特点与欧美人存在的差异,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的临床指南。国内众多鼻科学者的自主研究成为我国临床指南的重要依据。许教授还总结了近十年来中国学者在国外著名鼻科杂志发表文章的比例(约10%)、中国学者在世界重要鼻科学会的任职、与国外机构交流合作的情况,充分说明了中国鼻科已走向世界。许教授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让现场笑声掌声不断,大家感叹鼻科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先驱们的传道授业。最后许教授寄语现场鼻科同道,继往开来、携手共进、共绘鼻科事业的新篇章。1
简短的午休过后精彩会议继续进行,下午第一部医院周绪红教授主持。
首医院陶泽璋院长为大家讲解了《内镜鼻窦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他指出导航技术不能替代精湛的手术技巧、解剖知识和手术经验。陶教授从常见解剖异常深度剖析了容易引起并发症的客观原因,分析了ESS手术不理想的原因主要为出血、颅底损伤、眼眶并发症和鼻内并发症。基于多个典型病例,陶教授讲解了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措施。强调医源性颅底损伤后果严重,尽量避免损伤,一旦损伤,立即修复。指出鼻内镜手术中应该注意检查到位,治疗到位,准备到位,控制出血,注意异常、辨认标志,设备适当,提出手术不能突破两条红线(眶纸板、颅底),四支动脉(筛前、筛后动脉,颈内动脉,蝶腭动脉)。内容丰富,贴合临床,大家获益匪浅。
陆军医院袁慧军主任为大家做了题为《遗传性耳聋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及临床应用价值》的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遗传性耳聋基因大数据库建立的意义,并指出临床耳聋基因诊断是耳聋出生缺陷防控的刚性需求。袁教授详细介绍了耳聋出生缺陷防控临床干预策略,如胚胎置入前基因诊断(PGD技术),无创产前耳聋单基因病检测(NIPD技术)。并介绍了现在已经问世的预测工具在临床的应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尚达不到精准医学的需求。而已经开发并经过临床验证的遗传性耳聋专病预测工具DVPred,其准确率较高。并介绍了“遗传性耳聋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工作流程。同时呼吁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