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烦”和“躁”的释义
“烦”从火从页,从火表示发烧;从页表示与头部有关。页的小篆字形上面是“首”,下面是“人”,为“头”的本字,原读(xie,阳平)。因此,从页的字大都与头面有关。“烦”的本意就是发烧头痛。《说文》:烦,热头痛也。后指搅扰,苦闷,烦乱以及现在的“烦躁”之意。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烦即烦躁的意思。中医文献的“烦”或“烦躁”大部分是指心烦或烦躁的意思。《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多处有“烦”“烦躁”或“躁烦”,其义多是烦躁、苦闷、心烦等。如《黄帝内经》: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又曰: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又曰: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伤寒论》: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又曰: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又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又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另外,还有《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出现的“烦疼”一词,有些人认为是剧烈疼痛,另有研究认为“烦疼”并不是偏义复指,而是疼痛不适的意思。
“躁”的本义是急速、快的意思。《说文》:躁,疾也。《管子·心术》:躁者不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都是此意。现在我们说“烦躁”一词其实更偏重的是烦,躁的一系列意义都是从急从快,性急、不冷静等意义。如“躁动”,“躁狂”,“急躁”等等。中医文献中单独的“躁”字一般从急躁、躁动解。如《素问·评热论》:脉躁疾,不为汗衰者死,以精气消亡,无以渗灌其枯燥也。《伤寒论》: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又曰: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烦”和“躁”有意义相近的地方,所以才有“烦躁”一词,综观《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单独曰“躁”而不曰“烦”者并不多。而《伤寒论》第条直接将“烦”和“躁”对立了起来: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那么什么是“不烦而躁”?我们通过喉阻塞的表现来看。
二.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分度
因喉部或其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喉部通道(特别是声门处)发生狭窄或阻塞,引起呼吸困难者,称喉阻塞,也叫做喉梗阻。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由各种不因病因引起的症状。喉阻塞导致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常引起机体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这两种情况对全身的组织器官都有危害。特别是对耗氧量较大,同时也是对缺氧最为敏感的组织——脑和心脏的损伤最为严重和明显。
喉阻塞的主要症状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而为了区别病情的轻重,准确地掌握治疗原则及手术时机,将喉阻塞引起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分为四度。
一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或哭闹时,有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
二度:安静时也有轻度吸气期呼吸困难,吸气期喉鸣和吸气期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亦无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脉搏尚正常。
三度:吸气期呼吸困难明显,喉鸣声甚响,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上腹部、助间等处软组织吸气期凹陷显著。并因缺氧而出现烦躁不安,不易入睡,不愿进食,脉搏加快等症状。
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由于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增多,病人坐卧不安,手足乱动,出冷汗,面色苍白或发绀,定向力丧失,心律不齐,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昏迷及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从“烦”和“躁”看喉阻塞的气切适应症
喉阻塞的呼吸困难分度对于我们把握气管切开的适应症,尽快地解除气道梗阻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取关键词,一度呼吸困难是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或哭闹时,才有。二度是安静状态下即存在呼吸困难。三度是因缺氧而出现了烦躁不安的表现,这种表现包括不易入睡,不愿进食,脉搏加快等。四度是极度缺氧,坐卧不安,手足乱动,大汗淋漓。实际上是阴阳离决的表现。在出现三-四度呼吸困难时,应尽快完成气管切开术。而这三度和四度的表现实际上就是“烦”和“躁”的问题。《伤寒论》条说的不是呼吸困难,也不是喉阻塞的诊疗,但是通过简短的这一条文,以及呼吸困难的四度表现,能够对古中医的“烦”和“躁”有一个认识。
少阴病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恶寒蜷卧和厥逆吐利两个方面。而《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实际上说的是少阴死证,病情危矣。表现在“脉不至,不烦而躁”。脉不至,是气不至的表现,气在血液中的搏动,通过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表现出来,就是脉象,如浮脉气在表,则“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气在里,则“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动脉气郁在中,故“数脉见于关上”。患者既有恶寒而身蜷,又有四肢厥逆,可见阴盛之极,阳气已绝。此时,脉又不至,是气绝之象。表现为“躁”。从呼吸困难来看,三度是阳气的渐渐消减,阳气已虚,虚烦之象显露无疑:烦躁不安,不易入睡,不愿进食,脉数。《难经·十四难》: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四度是阳气的脱亡,神气飞腾,阴阳离决,至此,非紧急气管切开缓解气道通畅不可治,而少阴病见此“躁”象:坐卧不安,甚至奔走呼号,手足乱动,汗出淋漓,也是难治的死证。
再从“烦”和“躁”来看,“烦”是阳不敛藏的虚阳浮越在外。如《伤寒论》“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其“烦”的成因是发汗以后,热随汗散,这时脉见浮数而证见烦渴,是由于汗出阳虚,土湿而火升所致的虚阳在外。因为阳气正常情况下是蛰藏在内的,火秘阳蛰,都依赖于肺的肃降,肾的蛰藏,关键是中焦土气的运化,阳亡湿气扰动,肺胃不降,君火升炎,所以脉证见此,宜五苓散燥土而泻湿。“躁”是浮越在外的虚阳的彻底脱亡前的表现,是阴不敛阳的人的元阳离散的最后自我展现。《伤寒悬解》解读为“阳升则烦,阳脱则躁”。阳中之阳已亡,是以不烦,阴中之阳欲脱,是以躁。就是说,“躁”是阴中之阳的脱亡,而阴中之阳是什么?阳根于坎,坎水为阴,中抱阳气,是为阴中之阳,坎阳温升,而生肝木,是人体的元阳。也就是说“躁”是人的元阳将要脱亡。《黄帝内经》称为“阴气”。清·黄元御称为“阳根”。《素问》:“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阳根”藏于阴,化生肝木,肝藏血而含魂,是魂化而为神。所以,神发于阳而实际其根藏于阴,水冷精寒,阳根欲脱,神魂失藏,所以反静而为躁。
烦,虚阳浮越,三度呼吸困难的表现,危险但不会即刻致命,如若无法缓解呼吸困难,尽早进行气管切开;躁,元阳欲脱,四度呼吸困难的表现,生命危在旦夕,应紧急切管切开或环甲膜切开。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白癜风能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