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ICU医生。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治疗脏器已经衰竭或者接近衰竭的病人。眼下,新建的ICU越来越多,无可否认的是“压床”病人也越来越多。
很多ICU床位变得不再是治疗抢救危重病人的场所,而是用脏器功能支持的手段维持着一些好也好不起来,一时也走不掉的病人。
医院ICU会要求“压床”病人出院。以便腾出需要的抢救资源给危重抢救和大手术后监护之用。
但是被请走“压床”的病人又能去哪里呢?他们大多数卧床不起,气管切开,需要鼻饲,有些需要长期机械通气。医院ICU,会医院的ICU内。普通病房没有办法满足这样病人的治疗要求了;技术级别太低的卫生院无法治疗这样的病人。所以他们大多数会在市级,医院的ICU内长期住下来。
这些滞留的病人,有时候会一呆就是几年。且不说生存质量的问题。分析这类病人的来源。大多数都有大致相似的诊断和大致相似的病情--高龄,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伴随的,还有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等老年性疾病。
他们中有一些长期昏迷状态,有一些还能够做简单的交流。气管切开是他们的共性。
为什么?因为误吸。
为什么误吸?因为会厌关闭不良和咳嗽反应下降。
为什么下降?因为神经功能下降和退化。
通常是:误吸以后,肺部感染,减少进食,营养状况下降,再次感染,反复消耗,感染和营养不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病人慢慢往衰竭的方向走。
如果没有鼻饲管和气管切开,反复的误吸就是标志人的自然大限已经近了。
这样的误吸有没有办法根治呢?显然是没有,因为神经的老化,就像皮肤的皱纹一样,是不回头的自然衰退。
那怎么办?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分家,气管另开一个口子,用来喘气。就是气管切开。用胃管把饮食直接注入胃里。这样各都有自己的通路,误吸就解决了。
但是从此,不能说话,不能进食。这就是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以后,只要给适当的肠道营养,给气道湿化和护理,人的营养状态和感染都会得到控制,人就可以继续活下去。
不气管切开会怎么样?老人会反复误吸,反复感染,在感染消耗和进食减少的恶性循环下步入死亡。
所以老一代的医生教导我们,咽反射障碍,也就是反复误吸的开始,就是一个人引爆了他的自爆装置,离最后的死亡已经不远了。
于是耄耋老人的家属需要在两种状况下选择:是接受短期内死亡,还是用比较差的生存状态活下去。这个最直接的节点就是:接不接受气管切开。
通常老人本身大多处于智能衰退状态,多数已经丧失了主观选择的能力。
影响家属选择的最直接因素是医疗费用。
很难在家庭内照料一个气管切开,卧床不起的老人。他们需要专业的护士处理气道内的痰液,处理气管切开套管的换药,处理用胃管鼻饲饮食,很多还有导尿管等等等等维持生命运转的措施。
要延续这样的生命,医院,维护的费用跟着很多具体的因素变化,但是每个月几千到10万元不等的医药费,对于自费病人来说,还是非常艰难的。所以长期筛选下来,能够支持的,都是经济宽裕,报销比例高的病人。
可以这么说:气管切开,对高龄老人来说,是一种没有办法回头的生存状态,是一种低质量高消耗的生存状态,是一种现代医疗手段维持的只以“活着”为目标的生存状态。而且这多数不是病人本身的意愿。
如果你用著名的霍金教授的生存状态来说事,那我无言以对,气管切开也维持着一代大师,世界上最智慧的大脑的生存。气管切开也拯救过无数脑外伤,多发伤,喉癌患者。作为一项经典的有效的治疗,气管切开术本身是用来改善病人生存的,没有医生会置疑这项治疗的效果。
但是看到这些老人,大多数家属和访客的直接观感是什么呢:我老的时候,不要那个样子。大多数人如此说。甚至很多病人的子女也这么说。
枯槁的身体离不开那张床,不能表达,不能行动,不能进食。
生命的质量和意义,这个日常生活中不大被想起的“高大上”题目,会横亘在眼前,逼迫每个人不得不想。
所以,我会这么说:在医生和家属探讨,决定一个老人的气管切开术是否要做的时候,需考虑的绝不单单是技术上的,诊疗规范上的,费用上的。对身经百战的ICU医生来说,这些都不难。
最难,最费口舌,也最有意义的事是为这个病人设身处地地思考:
清醒的病人,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本人对生存的期望和要求。
昏迷的病人,让至亲的家属为他们认真选择生命的质量和生存的意义。
本文刊登于《医师在线》年4月30日第6卷期
?
生命的质量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