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林氏宗谱世序
(明)林志
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忠谏而死,其子坚原名泉,武王赐姓坚,逃于长林。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坚郡伯,命为王坚,赐姓林氏,食釆博陵。坚生载,继为坚牧。载生磋,始失封邑,居博陵。磋生虎,为成王卿士。虎生光,康王再命为大夫。光生相,昭王时仍为监,监于诸侯国。相生文通。文通生凤。凤生翼。翼生苌,世掌夏官。平王东迁,苌之后材总六卿以从。
自是林氏或在周,或在鲁,或在齐、在卫。其在周者,贞为卿士,英为太保,隽为畿内令,宏内史,由司寇。其在鲁者,楚代仕季氏,《传》称“季氏之良”者;而放问礼孔子,名列七十子,以长山侯从祀阙里。其在齐者,回见《庄子》、见《说苑》。其在卫者,类年百岁,与孔子同时,见《列子》。
于战国之时,或在周,或在秦。而相赵者,高始居九门,有九子,号“九龙之父”、“十德之门”。秦并赵,徙齐郡邹县。始皇时,喆为河东郡守;文度,朝歌令;治,治粟内史;亮,侍中。
汉高定三秦。睾十八世孙挚从起亢父有功,封平棘侯、千户。传子辟疆,国除。景帝分邹县置济南,遂为济南人。
元康中,辟疆曾孙常驩为倾圉大夫。盖自平棘懿侯四世而太传遵,始由儒术显,以今文《尚书》授丞相、平阳侯,为欧阳氏学。故济南之望独盛!而秦侍中亮之后,则有御史大夫别、少府述、御史中丞训,历任文、景、武帝朝。其出守广陵者告,后汉镇国将军恂、平远将军衮实后之。
哀帝时,鉴为北平,后居平凉,为后魏太守,遁而闾居城郭,抱道隐。而元成间,杨雄师之,其始末尝无闻焉。
新室更始之际,或仕或隐。
建武中兴,时为徐州刺史,而遵之三十五孙世清泉侯邈亦徐州刺史。下邳林氏,其后也。
永平中,吉为少府卿。三传为大将军万年侯恂。
汉末,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祗,尚书仆射。此其尤著者。而礼,淮阳王相,历三年平原太守,以治行称。
魏受禅,谭为尚书郎;豫为河东、河南太守;道国,吏部尚书。晋大始,玉为侍中兼司隶校尉;显历安定、博陵、山阴三郡太守;而清泉之五世孙乔与释道林为友,《世说新语》奇之。玄孙道明、后魏清和子胜,北齐散骑常侍,后徙贝之临清。唐太常博士保祖焉,其居广平。
隋太子率更令庭珉自任县徙魏郡。庭珉生实。广平、魏郡盖同出也。
晋安林氏出自徐之邳。晋黄门侍郎颕随元帝南迁,初寓江左。颕生懋、禄。懋,下邳太守。生六子:监之、宜之、庆之、侃之、旭之、敬之。时号“六龙”。是为下邳之祖。禄由散骑常侍迁晋安太守,卒于官。二子:通景郎景,威武将军暹。葬常侍于温陵之九龙岗。始居侯官县都乡西里,是为晋安之祖。
通直郎生散骑常侍开国侯缓、散骑将军祥。暹之后不见于谱,而缓公五子:汉、群、格、熙、鄱。子孙始居莆田,历宋、齐、梁、陈、隋,仕者甚众。开国缓公,英之后,自莆田徙洪州,隋末士弘称帝鄱阳是也。
十二世孙万宠公,生三子:韬、披、昌。韬生尊。尊生攒,以孝致白乌甘露,贞元中诏立双阙以旌之,故世称“阙下林家”。昌生漳浦。而披为太子詹事,生九子:苇,端州刺史;藻、蕴、著、荐、晔、蒙、迈、蔇同时为九州岛刺史。端生应、恕、惠,邵州生愿,其后蔓延于莆。循州蒙公其后皆居闽县。雷州生愈,其后分居长乐、尤溪。
盖自永嘉南迁,散骑旌姓闽中,推为第一。其散处福官、侯官、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者,皆其苗裔。而莆田最盛。故唐、宋称为昌宗。
盖林氏为长林赐姓,自晋魏来言族氏者相承如此,故唐李朝作比干碑亦据以云。而《列子》林类、《庄子》林回,注家相传,皆云殷之遗民。林宝著《元和姓纂》时,官簿家传固足征不误矣。然宝之所独详者,直济南而下清泉派耳。他如平凉、魏郡、晋安、成都,仅附见焉。黄门下邳之后,述以蕴者,源流始末最为详备。岂非永嘉之乱,文献于南,当时衣冠世族之盛犹有存焉者乎?至于晋安之林,唐宋号为昌宗,宝由黄门入闽族姓推为第一。又有九牧以彰大之。而寥寥清泉之裔无或论著。
而浃际郑氏乃以林氏始于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讥宝昧其所自出,亦诬也。然郑氏所据乃郑县《风俗通》所言,而邓名世《姓辨》误亦以为非。余观桓公之孙有林茂、林英者,如王子克之子,则又族。名我同者多人,是郑所志,疑信则相率矣。否则林开之林又自为姓,亦以虞姚、虞仲之为虞也欤?故今据阳谱为定,又复辨其异同,以备参考云。
时大明永乐十八年岁次庚子十月良旦,赐进士第右春坊右谕德翰林院侍讲裔孙志捐资重修。
这篇《校正林氏宗谱世序》是明朝林志写的,散见于诸多林氏族谱中。但文字皆有差异,人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所增删和改动。笔者阅读广东大埔县大麻林坑尾村《林氏族谱》,发现了这篇文章。
此谱是在旧谱的基础上增补而成,为民国十七年刊印本,封面有“戊辰夏仲”、“刘存厚题”及“刘存厚印”。倡导者为林文涣,字云龙,成都府中学校及北京陆军军需学校毕业。先任合江查验局长及云阳、开县两场知事,时任川陕边防督办署军需处总务课长兼川陕边防军第一师司令部军需处长。其为比干第一百五十四世孙,亦为此支林氏第二十四世孙。卷首有其《重印族谱序》和刘邦俊《重印林氏族谱序》。
广东大埔县大麻林坑尾村林氏为九牧之后,“攒公次子林惟茂南宋淳熙间,福建兵荒,民无聊生,乃携妻孥至武平县鲜水乡隹山隹水”(林兆煃《源流统系》)。至宋评事公林昉时,由闽至潮,遂为广东人。林文涣《重印族谱序》言及“原谱一册,清末由广东总祠赠寄来川”,说明其此支林氏之总祠在广东。林文涣时任军职,驻守四川,得广东总祠之旧谱,兴重修之举。故得刘存厚题识,刘邦俊撰序。
在林氏传世文献中,唐林蕴《续庆图》最早系统记载林氏由来及繁衍史。关于林氏之由来,林宝认为林氏为比干之后,郑樵认为林氏为林开之后。关于林氏繁衍,史籍所载多有谬误。林蕴所载具有开创之功,但错谬难免。由唐到明,许多错讹应被发现和改正。林志此文重在辩误求真,很有价值。林氏族谱多收此文,但断句、抄录多有错误。即便本书所録,亦有错误。笔者未读《蔀斋集》,若能找到此文之原出处,当然更好。
林志(—),明福建闽县人,字尚默,号蔀斋、见一居士。永乐十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参预编修《性理大全》、《历代名臣奏议》。官至右春坊右谕德兼翰林侍读。有《周易集说》、《蔀斋集》。
我期待能早日读到林志《蔀斋集》。
霍德柱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