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该不该插管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新

人们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向给事物贴上情感标签,比如,生是欢快喜悦的,死是痛苦悲伤的。其实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漫长的苦痛多来自人们自作聪明的干涉。生也好死也罢,顺其自然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1

去年,陈文茜曾在微博中晒出李敖的照片

昨天上午,83岁的作家李敖去世。

昨天发布会,李敖之子李戡在回应“怎么看爸爸到最后不愿意做插管治疗这件事”时,一席话让不少医生感慨。他说:“他(李敖)从来没干涉医生做任何治疗,没有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他全权相信医生的判断,我也非常感谢医生,还有这么好的医疗团队,让我父亲一次又一次地渡过难关,直到今天。”

早在去年5月时,李勘就写过一篇《李敖在鬼门关前走一遭》,文中写道:“今天下午一点半,我跟着爸爸病床回到了普通病房。这十一天来,我进出病房三十次,对人生有了新的体悟。当一个人被推进了加护病房,再多的金钱与权力,都换不到更好的医疗照护,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自己的身体与求生意志。”

任何人都要面对死亡,很大一部分人在此之前还不得不面对病痛的折磨、以及死亡的倒计时。狂人、才子和斗士如李敖,一生精彩、自负,也未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安排。“体面”地离开还是“插满管子”地活下去?这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2

前两天,朋友圈被一对老夫妇刷屏。丈夫冯爷爷今年92岁,不久前心脏出问题,住医院ICU病房。不巧的是,冯爷爷的老伴此前股骨骨折,医院。

两个人都无法行动,一个在3楼,一个在14楼。是让老人躺在病床上,插满各种管子忍受痛苦,还是回到家中平静地离去?在ICU病房住了一个星期后,冯爷爷选择了后者。

离院前,他向医护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和老伴再见一面,拉一拉她的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于是出现了上面照片上的温情一幕。

也许这一见之后,就是永别。

但如此不插管的临终也许是对生命最好的敬重!

3

生命的最后,最惨是被动的活着。

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

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生命的最后,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

4

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医院一步。

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5

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例死亡病例。“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的努力。”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6

台湾作家琼瑶的丈夫、皇冠文化集团创办人平鑫涛因重度失智和大面积脑中风,经医生诊断,若不插胃鼻管将在2至3个月内自然离世。

4月30日,琼瑶在脸书发文,称自己与继子女的两种态度是“爱的拔河”,她深知丈夫没有奇迹,坚持不插管。但在回忆了当年平鑫涛追求自己时为孩子的付出,以及三位子女强烈的爱,琼瑶反思自己是否有权利剥夺孩子对父亲的爱,最终“含泪投降”。

而在5月2日,平鑫涛之子、皇冠出版社社长平云在凌晨发文《给琼瑶阿姨一封信》,称父亲遗嘱写明:“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来维持我的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所以,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平云强调,父亲未到”病危”之时,还可以通过治疗痊愈,文中详尽说明平鑫涛的病况,表示在医生建议和对父亲身体状况进行考量后,坚持插管。

很多时候,反倒是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是否动手术,最终也要家属签字确认。患者在入院时也需要做一个选择题,在危急时刻由谁来代为行使知情同意权。这个选择,要不是医生,要不就是委托一个代理人,大多为家属。有关是否要进行有创抢救的协议在国内也有,但大都是在中晚期才给出,通常那个时候,患者自己已经难以表达意愿。

我们到底能不能在疾病即将走向终点时,参与到决定自己生死的过程中?

7

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博士生姜楠则撰文指出,临终关怀这一复杂议题,的确无法轻易解决。

一方面,患者的想法可能被忽视或根本不被知晓。《经济学人》年的调查显示,多于三分之一的患者家属不了解逝者生前的愿望和需求,没有人问起,或者想问的时候为时已晚。照料者总是有意无意通过微妙或明显的操纵,来对患者施加过度的影响。医院接收,医院就会希望可以和照料者之间有很好的合作。这种看似默契的沟通,其实会让患者别无选择。而知情同意权就是确保医患之间的良性合作,尊重患者的意愿,以便找到一个最优的卫生保健基本目标。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会有越来越多人更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江西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cs/73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