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婴幼儿及儿童的数量逐渐上升,有关儿童的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也成为广大儿童所面临的威胁之一。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气管插管作为一种有效地开放气道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但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及预后不良的情况。后天获得性,尤其是医源(插管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着眼于对儿童气管插管原因及预后的探讨。
1气管插管定义
气管插管是指将一特制的气管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种技术能为通畅气道、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包括直接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插管。
直接气管插管。常用于全身麻醉时,为了在不同体位下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有效的管理患者的呼吸道,保证术中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正常,常需将特制的气管内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植入患者气管内。插管后可减少呼吸道无效,有利于肺泡通气,便于吸入麻醉药,可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利于即时清除气管和支气管内的分泌物。
气管切开插管。气管切开术是一种耳鼻喉科常用的解除上气道梗阻的手术,主要目的大致可分为保证上气道通畅和气道管理。以往行气管切开术多用于解除上气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辅助治疗呼吸功能失常和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中,气管切开插管更为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气道管理。
2气管插管适应证
长久以来,关于气管插管的适应证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从19世纪气管切开术被运用以来,这项技术被运用得越来越多,但其目的单纯是为了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直到20世纪以后才有了更为广泛的运用。目前气管切开的适应证主要包括:
(1)上呼吸道梗阻,包括喉、气管急性炎症、喉水肿、喉创伤、喉神经性疾患等;
(2)各种原因造成的呼吸功能失常,如河豚中毒;
(3)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气管切开不但能解除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引起的呼吸困难,改善肺部气体交换,而且对减轻呼吸阻力,减小呼吸道解剖无效腔和减少呼吸次数都有很好的效果;
(4)呼吸道管理简易化。
3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目的基本相同,但如何选择也是临床争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先行气管插管对气管切开有利,在患儿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先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病情后再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气管定位,迅速准确找到气管,并且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对于严重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插管困难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但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对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选择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患儿的病情发展、医护人员和设备的配置、手术医生的技术等;对于婴幼儿,父母对患儿的担忧也需要考虑。
4手术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文主要讨论气管插管的病因及并发症,故对手术方法不做过多阐述。20世纪初,薛瓦利埃·杰克逊(ChevalierJackson)规范了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操作步骤。在随后的时间里,很多学者对于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也有不少学者使用自制工具用于气管切开术取得很好的效果。总结最近20年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重要点:(1)体位的选择;(2)如何固定;(3)术中操作;(4)注意甲状腺。
5并发症
据报道显示,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率为5%~60%,而小儿气管切开后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成人。小儿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儿童的生理解剖特点、手术操作、有无先行气管插管、手术时机等。并发症可分为术中和术后,由于术中并发症多是由手术操作引起,故本文主要讨论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分早期并发症(24h以内发生)和晚期并发症(24h之后发生)。
①出血。作为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往往危及患者生命,气管套管作用于气管后壁,发生后壁糜烂从而累积无名动脉,将会引发致命性的大出血;除此之外,小儿术后哭闹引起的静脉及胸腔压力增高,静脉压增高使局部静脉扩张或使已闭合小血管重新破裂出血。
②气管套管意外脱落。有报道称,大多数套管脱落是意外事故。如为了让套管的位置更完美而牵拉套管导致的脱落、拉拽套管固定的尼龙绳而脱落,洗澡中脱落受伤等。
③气胸。多是由于手术中切口位置过低,损伤胸膜顶过度分离气管前筋膜,空气直接或通过颈深筋膜间隙进入胸腔而导致,也与高呼吸道压力或正压通气有关。
④肉芽形成堵管。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20%~56%,感染和炎症被认为是导致肉芽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术后的正确护理和正确的套管选择可有效减少肉芽形成。
来源:《现代医药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