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拔管是全身麻醉的重要收尾阶段,它并不仅仅是插管过程的逆转,而是从受控制到不受控制的情况转变,因为拔管时的情况往往不如麻醉开始时有利。
病例资料
患者女,56岁,ASAⅡ级,因重物压伤致骨盆骨折,经后入路行右髋髂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入室:血压/96mmHg,心率次/分,呼吸16次/分,血氧饱和度98%。
麻醉诱导:咪达唑仑2mg,舒芬太尼20μg,依托咪酯20mg,罗库溴铵50mg。后放入加强型带套囊气管插管(ID:7.0),至门齿23cm。
麻醉维持:静脉泵注1%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吸入2%七氟醚。手术历时2小时,术毕送入复苏室。
患者意识清晰,自主呼吸、肌力恢复后,予吸痰,撤掉套囊气管导管连接管,在拔出气管导管2~3cm后,气管拔出受到阻力,旋转后稍用力,仍不能拔出。
反复尝试3次后,患者出现呛咳,静脉推注40mg丙泊酚后,将气管导管稍往声门下送,无障碍,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经鼻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近声门旁无水肿和血肿,并确认气管导管仍在气管内。
此时考虑是气囊内残余气体所致。随后剪断套囊连接管,仍不能拔出。后用5ml注射器针头戳入连接管,试图抽出套囊气体,有少量气体被抽出。再次尝试仍然不能拔出。
失败多次后,麻醉医师准备好高频喷射呼吸机备用。期间患者又出现呛咳,呼吸逐渐恢复,随后再次尝试转动气管导管,气管导管成功拔出,拔出后发现气囊内少量气体剩余。
待患者完全清醒,肌力恢复后,生命体征平稳,观察30分钟后送入病房。术后随访患者无声音嘶哑、进食困难等,麻醉过程无记忆。
为什么会出现拔管困难?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很多麻醉医生往往对插管困难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忽视了拔管困难的风险。
比如上文的病例中,虽然麻醉医生遵循了拔管的指征,但由于没有规范操作,导致气囊没有将气体全部排出,而且7.0的加强型气管导管对于该患者偏大,大大增加了拔管的风险。
此外,术后拔管困难还与声门或喉水肿、喉痉挛、鼻胃管打结、痰液黏稠、血液结痂附着导管壁,套囊形成皱褶隆起无法复张,颈部或头部手术时导管被固定等因素有关。
总之,当我们遇到拔管困难时,要考虑各种可能因素和是否有手术因素的影响,以避免粗暴拔管带来的损伤。在麻醉实践中,拔管困难很少导致严重后果,但暴力拔管却与患者的死亡直接相关。
如何预防和处理拔管困难?
首先,拔管要符合拔管指征,并且避免在浅麻醉下拔管。因为在过浅麻醉下拔管,很可能会发生喉痉挛而将导管夹紧,导致不能顺利地拔除气管导管。
其次,在拔管过程中要按常规用注射器回抽给套囊排气,套囊中的气体如果没有排尽将无法通过声门导致无法拔管。
再次,拔管的时候可以在导管内放入引导管,作为给氧或再插管的内引导。同时,还可以应用激素来预防和减轻喉头及声门水肿对拔管的影响。
最后,我们在拔管前最好先评估患者的情况,对于拔管会出现通气困难、拔管困难的患者,要提前准备好抢救工具。
并且,在这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动作轻柔,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最好以导管的弯曲度顺应性拔除,以减轻对声带的刺激。
而在我们遇到拔管困难的时候,可以先判断下套囊的排气情况。如果套囊的气体没有完全排尽,那我们可以通过注射器回抽气体的方法,待管子有明显松动后,再顺势拔管。
但如果气体已经排尽,导管依然不能拔出的话,最好进行可视喉镜或纤支镜检查,明确原因后再进一步处理,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千万不能盲目用力。
来源:主刀论坛
END
声明:
本文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