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综合报道诊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刊登了“内镜鼻窦手术中眶上筛房的定位作用和筛前动脉分型的意义”、“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围术期的气道管理”等一系列与临床诊治密切相关的文章。本期“临床诊疗进展圆桌论坛”栏目刊登了《灌流技术在耳内镜中的应用》一文,邀请国内耳科领域在耳内镜外科方面卓有建树的多位专家,围绕灌流技术的应用、优缺点、技巧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重点导读
1
灌流技术在耳内镜中的应用(主持:孔维佳)近5年耳内镜技术在国内蓬勃开展,前两期圆桌论坛围绕耳内镜起步阶段(手术的优势劣势、耳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耳内镜手术的准入与发展)以及耳内镜发展阶段(手术技巧及经验与教训)进行了讨论。在诸多的耳内镜技术中,灌流技术及其衍生的水下操作被认为有较大的价值并有可能在未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本期圆桌论坛邀请了国内耳科领域在耳内镜外科方面卓有建树的专家,围绕灌流技术的应用、优缺点、技巧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2
内镜鼻窦手术中眶上筛房的定位作用和筛前动脉分型的意义(冯燕军,闫素英,王建宏,等)额窦、额隐窝区域解剖复杂,掌握该区域的影像和解剖知识是安全、高效地完成内镜鼻窦手术的前提。眶上筛房(SOEC)又称眶上隐窝,一般认为是前组筛窦向外气化扩展进入眶顶和额窦形成的。SOEC在CT影像学已有不少研究,额隐窝和额窦影像复杂性国际分类中认为其对内镜额窦手术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行DrafⅡA型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影像和内镜资料,探讨SOEC作为特殊的解剖标志在内镜鼻窦手术中的定位作用;同时,提出筛前动脉内镜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3
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围术期的气道管理(卢奇,梁玉丹,汪照炎,等)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是临床上较少见但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喉气管疾病,其可导致声门下狭窄、呼吸道阻塞,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如果不治疗,死亡率可接近50%,因此及早诊断并给予相关治疗至关重要。药物是治疗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的有效方法,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行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气道管理较为复杂且为重中之重,但是国内外对此的报道分析较少,难以提供有效指导。本研究对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围术期的气道事件(术中SpO2下降、术中急症气管插管、术中急症气管切开、术后是否带管、术后紧急插管)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从而为该疾病围术期的气道管理提供参考。
4
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卢醒,杭伟,刘卉,等)颅咽管瘤是位于鞍区及鞍上中线的肿瘤,虽为良性肿瘤,但具有局部侵袭性以及较高的复发率,由于其毗邻下丘脑、垂体柄、视神经、视交叉及周围血管等重要组织,术后常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手术方式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长期以来经颅与经鼻蝶显微入路为常用的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应用,内镜下扩大经鼻蝶入路手术(EEETA)作为新兴的手术方式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