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鼻腔、咽喉、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所以对于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做好气道管理就尤为重要,而有效的湿化是保证气道通畅、维护正常呼吸功能的重要环节。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0.45%氯化钠注射液50ml+糜蛋白酶U进行人工气道湿化,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为寻求最佳湿化液,年6月至年1月,我院对30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湿化液进行了改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0岁-78岁,平均年龄56.5岁。其中气管切开28例,气管插管3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30例,颅脑损伤者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10例。将60例行人工气道通气的患者按入院序号单双随机分为实验驵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0.45%氯化钠注射液50ml+糜蛋白酶u。实验组采用0.45%氯化钠注射液50ml+盐酸氨溴索液30mg。两组均使用50ml注射器抽取50ml湿化液,用一次性延长管一端接注射器,另一端连接头皮针剪去针头,放入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内6-8cm,以8-10ml/h微泵泵入。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有无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的发生以及拔管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情况。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ˉ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两组病人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肺部感染(例)
刺激性咳嗽(例)
实验组
30
3(10)
4(13.3)
对照组
30
10(33.3)
11(36.6)
X2
4.81
4.36
P值
<0.05
<0.05
表2两组病人拔管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拔管时间
平均住院天数
实验组
30
17.8±5.9
20.3±4.8
对照组
30
21.7±6.6
23.7±5.5
T
2.41
2.55
P值
<0.05
<0.05
3 讨论有效湿化至关重要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适度的湿化是人工气道护理的关健环节。人工气道建立后,破坏了呼吸道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上呼吸道的自主加温、湿化、过滤和咳嗽功能消失,防御能力减弱,吸入的气体必须全部由下呼吸道来加湿和湿化,若气道湿化不够,易造成下呼吸道失水,气道干燥,纤毛运动抑制或丧失,分泌物变黏稠,导致排痰不畅,气管堵塞缺氧,甚至危及生命;还易引起肺不张和继发下呼吸道感染。因此,使气道有效充分湿化,避免湿化过度或不足,保持呼吸道通畅,能减少刺激性咳嗽,降低肺部感染,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两种湿化液效果比较0.45%盐水为低渗液,水分蒸发后,留在呼吸道内的水分渗透压符合生理需要,呼吸道纤毛运动活跃,不易形成痰痂,痰液稀薄,易于吸出,减少了重复吸引引起的气道损伤。而湿化液中的糜蛋白酶虽具有化痰作用,但其性质不稳定,在水溶液中很快失效。盐水氨溴索为粘液溶解剂,能增加呼吸道粘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粘液腺的分泌,降低痰液的粘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或有效吸出。将药液直接作用于气管内,更有利于呼吸道内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及减少黏液的滞留,能更好地促进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研究中,实验组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持续气道滴药湿化时的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
(2)密切观察输液头皮软管有无脱出;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痰呜音变化,及时调整湿化速度,充分保证湿化效果;
(4)吸痰前后,加大氧流量,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
本文选自《内科》
作者:张荣荣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投稿邮箱:marketingxukemed.cn您可长按上图识别哪里白癜风好治北京哪治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