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救治危重病人重要手段,但气管切开后由于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人气体的加温与湿化作用,加之呼吸道水分从气管切口丢失,易引起气管内的分泌物干燥、结痂,阻塞管腔影响呼吸,且干燥的气体还可能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因此,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是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我科年1月至年12月随机将78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采用可调节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和常规湿化,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78例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17~67岁,平均(38.5+10.5)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35例,重型颅脑损伤29例,复合伤14例。将此78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和留置气管导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气道湿化方法(1)对照组:选择一次性使用20mL无菌注射器,抽取0.45%氯化钠溶液20mL后去除针头,每隔0.5~1h向气管内壁缓慢滴入3~5mL。在吸痰前后再滴入3~5mL.或根据痰液粘稠度调节滴人量和间隔时间。每日更换注射器3~4次。(2)研究组:选用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可调节输液器,用0.45%氯化钠溶液~mL按静脉输液方法连接于可调节输液器上,剪去头皮针针头,将软管开口处置人气管导管内3~5cm,剩余软管弯曲并固定于气管导管。旋转调节器使滴速控制在6~8mL/h,每日滴入总量不超过mL。其后视痰液情况调节滴速。每日更换可调节输液器一次。湿化效果评价标准痰液粘稠度判断标准,I度:痰如米汤样或泡沫样,吸痰后负压吸引管的玻璃接头上无痰液滞留;Ⅱ度:痰液较I度粘稠,吸痰后有少量痰液滞留在玻璃管接头内壁,容易被水冲洗干净;Ⅲ度: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多呈黄色。玻璃管接头内壁上滞留大量痰液,不易被水冲洗干净。以此为标准,I度为湿化过度,Ⅱ度中为湿化良好。Ⅲ度为湿化不足。并发症评价标准气管切开并湿化气道后3~21天.观察有无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肺部感染、窒息等。在气道湿化过程中出现连续性咳嗽或呛咳为刺激性咳嗽:出现痰中带血丝为气道粘膜出血;有痰痂吸出或痰痂阻塞吸痰管为痰痂形成;湿化或吸痰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为窒息;出现发热、咳嗽、痰多、肺部湿啰音、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痰培养阳性、胸片有肺部感染征象则诊断为肺部感染。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见表1。两组并发症比较见表2。讨论
正常情况下,鼻咽部对吸人气体有加温、加湿、过滤等作用,而气管切开后,气体直接从气管切口进入气道,失去了上呼吸道正常的加温、加湿、过滤等作用,导致气道内痰液粘稠度增加,而且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气道,引起纤毛运动频率下降或停止,使粘液纤毛系统清除异物的能力减低,分泌物滞留时间延长,分泌物内水分进一步丢失,导致分泌物更加粘稠甚至干结,不易排出。可导致气道阻塞,引起肺不张或肺部感染。对于神经外科意识障碍较深、气管切开的患者,如能给以良好的气道湿化.可以靠气道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以及勤翻身拍背等物理措施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是一次性可调节输液器能持续湿化气道,符合人体的生理需要,且可根据痰液性状随时调节滴速,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较满意的湿化状态,更接近生理性湿化状态,使痰液粘稠度降低,易于排出;而常规组在间隔时间内不能使气道处于较满意的湿化状态,且湿化时也不能保证匀速滴入湿化液。另外,研究组气道湿化的并发症明显也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是可调节输液器能使湿化液匀速持续地滴人气道。刺激性小,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或呛咳;且由于湿化效果好,避免了痰液粘稠,也减少了干燥气体对气道纤毛系统清除异物能力的影响,使痰液易于排出,降低了气管内痰痂形成和窒息及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减少了吸痰次数,从而减少了气道粘膜损伤、出血的机会;而间断或定时湿化法由于滴速不均匀,湿化不连续,加之在较短时间内湿化液滴入气道。不易掌握滴入量。因此,可调节输液器持续湿化气道较常规方法的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且操作简便,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摘自《岭南急诊医学杂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投稿邮箱:xvdangood.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怎么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