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怎么艾灸哮喘的艾灸治疗方法,记得收

1病症概述

中医学所指的哮喘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哮喘包括由心脏、肺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喘息症状,即中医的“喘证”;狭义的哮喘是指支气管哮喘,也即中医的“哮证”。哮和喘相类,但哮乃喉及肺中有呷呀之音(哮鸣音),哮证是一种突然、反复发作,以喘促上气、喉中有水鸡声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历代有“吼喘”,“齁喘”、“喘鸣”、“呷嗽”等名称。由于哮必兼喘,所以哮证通常亦称为“哮喘”。哮喘的急性发作期通常以标实为主,而哮喘缓解期多以本虚为主,久病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肾、脾的虚证,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征。临床上的哮喘顽症,往往为混合型,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治疗比较棘手。哮喘的辨证施治应遵循“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表”的原则。

2病理阐述

哮喘的发生,痰浊内伏为主因。早在汉代,张仲景即提出了膈上病痰之说。隋·巢元方对哮喘发作的病机概括为“痰气相击”,如《诸病源候论》曰:“其胸膈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制,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当然,痰的来源,实由津液所化,其发生与肺、脾、肾三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肺气不和,呼吸之气不得宣畅;肺气虚弱,津液不得输布,痰饮贮于肺络;脾气虚弱,津液运化受阻,痰涎内生,肾气虚弱,不能纳气归元而气逆等均可发为哮喘。故在平时可出现肺脾肾的虚象,朱丹溪曾提出:哮喘“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对后世影响很大,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宗旨。

此外,痰饮内伏,感于风寒,嗅及异物;或进食虾蟹鱼腥之物;或情志不舒,饮食劳倦等均可引动内伏之痰饮,阻塞气道,导致哮喘发作。

3灸疗辨证

本病临床辨证可分为发作期、缓解期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发作期

寒哮:症状表现——遇冷感寒发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痰清稀或黏白,量不多,胸闷如窒,不能平卧,口不渴,或兼有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流清涕,鼻咽发痒等表证。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5-7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也可1日治2次,5-7次为1疗程。

②温针灸:每次选3-4穴,每穴均用泻法留针,同时在针柄上点燃艾圆,每次1-2壮,每日或隔日针灸一次。亦可应用GZH型热针仪进行热针治疗。

③白芥子敷灸:选取背部肩胛间区,每次敷灸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次为1疗程。敷灸处皮肤呈现红晕、发热,微痛或起泡。

灸疗原则

温肺散寒,豁痰降气平喘。以取足太阳、任脉、手太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肺俞、风门、天突、膻中、列缺、丰隆。随症加穴

①喘甚者,加定喘,合谷;

②发热恶寒者,加大椎、尺泽。

方义说明背部俞穴肺俞、风门疏散风寒,宣发足太阳经气;胸部气之会穴膻中,宽胸顺气;任脉之穴天突降逆平喘;肺之络穴列缺肃降手太阴经气;足阳明胃经络穴丰隆豁痰辟气。诸穴合用,可以祛除寒邪,降逆平喘。

热哮:症状表现——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呛咳面赤,痰黄稠难出,胸部烦闷,口渴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燥。或伴有发热,有汗不畅,头痛等表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②复方桃仁敷灸:取桃仁60g,杏仁6g,栀子20g,胡椒3g,糯米2g,上药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制成糊状。将药糊分成4份,贴敷于双侧涌泉及与涌泉相对足背阿是穴处,12小时后除去。隔12小时可作第2次治疗,3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以取督脉、任脉、手太阴、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大椎、合谷、膻中、尺泽、丰隆、涌泉。随症加穴

①喘息憋闷者,加天突、内关;

②烦躁不宁者,加鱼际、神门。

方义说明

大椎、合谷、尺泽清肺泄热;膻中宽胸降气;丰隆化痰降浊;取足少阴井穴涌泉,意在引气归元。

(二)缓解期:症状表现——肺气虚为主者,气短乏力,痰多清稀,怯寒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晄白,稍犯风寒即易诱发哮喘;脾气虚为主者,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痰多色白质黏,肢体倦怠,面色少华,往往因饮食失当而诱发哮喘;肾气虚为主者,则气短气喘,动则尤甚,腰酸膝软,肢冷畏寒,头昏耳鸣,面容憔悴,小便频数,或尿少,肢体水肿,遇劳易诱发哮喘。舌质淡、胖嫩,脉细无力。

灸疗方法:

①艾炷瘢痕炎:每次选2-3穴,皮肤常规消毒后,每穴各用枣核大艾炷直接灸三壮,外贴普通油纸小膏药。3天后开始每日换膏药1次,可使化脓7-10天,若欲灸疮愈合,且须停贴膏药,局部涂以龙胆紫即可。

②药物艾炷瘢痕灸:选取陈艾绒g,麻黄、桂枝、肉桂、独活、羌活、乳香、没药、细辛、干姜、丁香、白芷、川椒、广木香、苍术、防风、半夏曲各15g,硫磺30g,苏子、牙皂、乌药、广陈皮、川乌、石菖蒲、炮穿山甲、甘草各9g,麝香1g。将以上诸药共研细末和艾绒拌匀,贮瓶备用。灸治前制成直径0.6-0.8cm,高1-1.2cm的圆锥形艾炷。施灸时先将穴位常规消毒,再以1%普鲁卡因0.5-1m1局部麻醉后。用大蒜汁涂拭于局麻的穴位上,依艾炷瘢痕灸法操作。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5-9壮,小儿只灸1次,成人一般灸3次,每年灸1次或2年灸3次。

③复方白芥子敷灸(即冬病夏治消喘膏):炙白芥子、玄胡各21g,甘遂、细辛各12g,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成稠糊状使用。每次选用3穴,每穴敷药如蚕豆大小,一般敷灸4-6小时,如局部有烧灼疼痛感,可提前取下。每隔10天治疗1次,即夏季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一般连续3年。

④复方芥遂丸敷灸:分虚寒(即寒哮)、痰热(即热哮)二型分别用药。①虚寒型:白芥子、甘遂,麻黄、桂枝、细辛、五味子、黄芪、半夏、杏仁、远志,以上药物共研细末,姜汁和丸如弹子大备用。②痰热型:白芥子、甘遂、石膏、黄芩、桑白皮、麻黄、杏仁,以上药物共研细末,猪胆汁为丸如弹子大备用。每年夏至至大暑,冬至至大寒各敷药3次,每次间隔1周,连续2年为1疗程。虚寒型取膏肓、膈俞、膻中、华盖穴;痰热型取肺俞、华盖、彧中穴。

灸疗原则补肺健脾益肾,化痰定喘。以取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灸疗处方肺俞、脾俞、肾俞、膏肓、气海、足三里。随症加穴

①自汗量多者,加阴郄、后溪;

②纳差者,加脾俞、中脘;

③痰多者,加关元、丰隆;

④动则气喘者,加涌泉、太渊。

方义说明

膏肓、肺俞培补肺气;肾俞补肾纳气;足三里、脾俞调补脾胃之气,可以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

4

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

1.《黄帝明堂灸经》

小儿喉中鸣,咽乳不利,灸璇玑三壮,炷如小麦大。

2.《张氏医通》

卷四·诸气门:哮喘遇冷则发,其法有二:一属中外皆寒,……并以三建膏护肺俞穴最妙。一属寒包热……。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3.《针灸大成》

哮吼嗽喘:俞府、天突、膻中、肺俞、足三里、中脘、膏肓、气海、关元。

聚舌一穴,在舌上,当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缝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若灸,则不过七壮。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4.《神应经》

诸般积聚部:灸哮法:天突,尾穷骨尖,又背上一穴;其法以线一条套颈上,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往后脊骨上线头尽处是穴,灸七壮妙(编者注:此穴为经外奇穴灸哮)。

5.《针灸资生经》

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亦有只缪刺不灸而愈。此病有浅深也。

6.《类经图翼》

十一卷·诸证灸法要穴:小儿盐哮,于男左女右手,小儿指尖上,用小艾炷灸七壮,无不除根,未除再灸(编者注:此穴应为经外奇穴小指尖,又名盐哮。)

五哮中惟水哮、乳哮、酒哮为难治,璇玑、华盖、俞府、膻中,肩井冷风哮妙,有孕勿灸,肩中俞风哮妙,太渊、足三里。

7.《灸法秘传》

所有哮喘不得卧者,须灸灵台。行动遂喘急者须灸气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犹拔刺耳。

8.《采艾编翼》

中卷:哮,天突、鸠尾、足二指中指端近甲之下男左女右每三炷,肺俞,气海。

现代灸疗文献

1.经穴敷药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例疗效观察赵怀儒中国针灸,(4):3

治疗方法:取白芥子、甘遂各30%,细辛、麻黄,玄胡、干姜各10%,共为细末,姜汁调成糊备用。第1次贴大杼、肺俞、心俞、天突,6~12小时取下,隔10天再贴;第2次贴风门、厥阴俞、督俞、膻中。两组穴位交替用。冬季发病者于三伏贴,每伏贴1次;夏季发病者于三九贴,每九贴1次。

治疗结果:例,治愈例(47%),显效例(33.2%),有效例(16.6%),无效例(3.2%),总有效率为96.8%。

2.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观察及对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杨君军赖新生唐纯志浙江中医杂志,(5):~

治疗方法:将麻黄、细辛、甘遂、延胡索、白芥子(生)按相同比例混和研末,用时以姜汁调膏,切成约1cm×1cm×1cm大小的方块状在药块中央挖小孔加入麝香适量,按照农历节气,于初、中、末伏分别贴于三伏灸组患者肺俞、定喘、风门、百劳、肾俞等穴。贴药时双侧取穴,用胶布将块状药膏贴于穴位上。贴药后皮肤有热、灼痛感,贴药时间一般为成人3~6小时,儿童约1~2小时。初伏、中伏、末伏3次治疗为1个疗程。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第1秒用力肺活量)或PEF(最大呼气流量)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扩张剂;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无改善或加重。

治疗结果:28例患者中,临床控制3例(占10.71%),显效16例(占57.14%),好转7例(占25.00%),无效2例(占7.14%),三伏灸治疗哮喘的总有效率为92.86%。

3.斑麝泡灸法治疗小儿咳喘例临床观察龚孝纯中国灸法,(4):18

治疗方法:用斑蝥45%,雄黄15%,麝香10%,共研细末。取大椎、风门、定喘、肺俞穴为主。将斑麝粉用蜂蜜调戚糊状,用米粒大小放在寸方胶布中间,贴于穴位上,每次不超过5穴。7~14天贴1次,3次为1疗程。贴后8~12小时,局部发热、胀痛,出现水泡,2~3天后症状减轻,5~6天撕下胶布涂紫药水即可。

治疗结果:小儿咳喘例,治愈例,显效85例,进步例,无效15例。

Tel:识别







































根治白癜风的偏方
白癜风复发难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ys/315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