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计划性拔管:病情许可,经医护人员按正常护理程序拔除管道。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插管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插管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
二、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后果
一旦发生拔管,可能造成损伤,延长住院天数,增加费用,甚至导致死亡。在患者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意外拔管还会给我们带来医患纠纷。
三、预防拔管的意义
实践证明,50-78%的非计划性拔管是可以预防的。由于非计划性拔管是导致病死率,发病率增高的风险因素,并且和医疗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所以有效的干预措施,确保患者置管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ICU患者常见的置管包括气管内插管,各种深静脉置管,鼻饲管,导尿管及头部引流管及负压式引流管。
发生率:2.8-20.6%;患者故意率:80.7%。
发生率排序:1胃管、2气管插管及套管、3静脉置管、4尿管、5引流管。
五、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因素
1.医护方面有:
管路评估能力不足;
管路固定方法不当;
医护护理操作疏忽,动作不当;
镇静约束不当;
护理观察不到位;
未能满足患者舒适度的需要。
2.患者方面有:
昏迷,躁动意识不清;
无法和医护人员有效沟通;
麻醉未清醒,紧张害怕;
不配合。
六、气管套管脱落原因的分析
气管切开置管是危重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一种急救方法,由于它具有有效地解除呼吸道梗阻、便于吸痰、患者舒适以及可以长时间留置等优点,因此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致使气管切开套管较易脱出气管外,如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1.固定带松散
1)护理因素:固定方法及固定带的选择。
2)患者自身因素:由于肾功能不全或低蛋白血证引起的水肿好转后颈部水肿消退,固定带松弛。
2.气管切开口太长
气管切开应在气管正中线第3-4环状软骨处长4~5cm,切口长度不大于5.5cm。
3.气囊充气不足或漏气
人为因素和气囊因素。
4.套管内置管相对较短
患者因素:肥胖,水肿,皮肤松弛。
表皮与气管之间的距离增厚,套管相对缩短。
5.患者因素
1)患者躁动意识不清;
2)患者舒适度改变,自行拔除;
3)患者及医护沟通不良。
七、预防气管套管脱出的对策
1.及时调整和更换固定带
注意事项:固定带的选择;更换时必须2人共同操作。
2.及时观察和处理切口
对于切口长度超过5cm的患者,应通知医生给予一缝合,可在切口上端缝1~2针,但勿在切口下端缝合,以便引流及换管。
3.气囊的观察
套囊充气最好能用装置测量其内压,压力控制在3.3KPa(25mmHg)。
4.使用加长型气切套管
患者评估。
5.换管的护理
带管时间较长者,每4~8周更换1次,在2周后换管者,组织间隙已闭合,假瘘道形成,即可换管。喉梗阻及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症状解除,全身情况好转后,可考虑拔管。
6.拔管的护理
准备拔管者须先试行堵管,堵管最好能逐步进行先堵1/3或1/2,观察48h,无呼吸困难者可行全部堵管,48h无呼吸困难,方可拔管。
基础护理:气管切开术后取平卧位,手术当日不宜过多变换体位,以免套管脱出。注意头部位置,保持前屈术后第2天调整系带的松紧;保持头颈与躯干在一纵轴线上。
气管切开患者套管脱出是临床上危急情况之一,若处理不及时,患者将会因缺氧而造成全身各器官严重的损伤,严重者还会危及生命。在护理时应全面考虑引起套管脱出的原因及诱因,细致谨慎操作。同时要常规准备1条更换的套管及1把无菌中弯血管钳放在患者的床头。另外,护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一旦发生意外能及时判断,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才能使患者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