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的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而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往往因为其大脑皮质、大脑半球、皮质下行投射纤维、延髓后咽中枢损伤,导致食物或液体无法顺利由口进入胃里,易引起误吸、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痉挛、气道阻塞、脱水和营养不良等,显著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不良风险。其中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是闹卒中后吞咽障碍最严重的并发症。有研究证明,卒中后有43%~54%患者可能出现误吸,约37%的患者最终发展为肺炎。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大概有48%的急性患者曾经出现过营养不良,卒中后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营养吸收,还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影响患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目标是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维持适当的水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改善患者摄食吞咽的能力以及营养状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1间接策略(基础训练);2直接策略(摄食训练);3补偿策略。

间接策略指患者不进食,通过其他动作的训练来提高吞咽有关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用于脑卒中急性期进食前及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摄食训练之前的准备训练。

包括:

(1)吞咽相关肌群(唇、舌、颊肌)的运动训练。

(2)感觉刺激:常用的有冷刺激、触觉和压力刺激。

冷刺激咽腭弓前部是临床上治疗吞咽障碍时应用最为普遍的间接方法。通过冷刺激可以提高软胯和咽部的敏感性,改善吞咽过程中必要的神经肌肉活动,增强吞咽反射,减少唾液的分泌。方法是用冰棉棒接触以咽腭弓为中心的刺激部位,交替刺激左、右相应部位,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

气脉冲感觉刺激在不增加口水分泌的同时,加快启动吞咽,增加吞咽的安全性。

改良振动棒临床上适用于口腔运动感觉障碍患者,通过振动刺激深浅感觉的传入,反射性强化运动传出,改善口颜面功能。

(3)喉上提训练:其目的是改善喉入口的闭合能力、扩大咽部的空间、增加食管上括约肌开放的被动牵引力。

(4)声带内收训练:通过声带内收训练以达到屏气时声带闭锁,避免误吸。

(5)吸吮及喉抬高训练:模仿吸吮及喉抬高动作,至中度吸吮力量后进行吸吮后立即作喉抬高训练,通过训练产生吞咽动作。

(6)空吞咽训练:为了使上述功能恢复训练过渡到复杂的吞咽模式,每次治疗之后都要做吞咽动作。

(7)呼吸训练:深吸气-憋气-咳出,目的是提高咳出能力和防止误咽。咳嗽训练:努力咳嗽建立排出气管异物的各种防御反射,促进喉部闭锁的效果。

(8)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时同步电刺激甲状舌骨肌,可通过减少喉上提幅度来改善吞咽困难,同步电刺激具有非侵袭性的优点,有利于恢复正常的吞咽机制,降低鼻饲和胃造瘘术的发生率。

(9)生物反馈治疗:将表面电极置于颈前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之间,在尝试吞咽的过程中使用EMG生物反馈来辅助患者维持吞咽所需时程,患者可以通过渐进的吞咽来获得即刻声音反馈通过测量、放大肌肉收缩与松弛时的肌电信号,反复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可兴奋患者的咽喉部肌肉,防止废用性萎缩,有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或再塑,从而建立吞咽反射弧,促使吞咽功能改善。

(10)经颅磁刺激:通过运动诱发电位来调节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不同频率的刺激会对皮质产生不同的兴奋或抑制作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后,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后吞障碍患者吞咽的协调性改善,进食流质糊状食物的反应时间缩短。进食流质时误吸明显减少,进食糊状物时残留减少。

(11)球囊扩张治疗:吞咽造影检查是评估食管上括约肌功能异常的金标准。如果食管上括约肌处或下咽部钡剂残留量咽下量的50%,提示括约肌开放不良。对于脑卒中、放射性脑病等脑损伤所致环咽肌痉挛(失弛缓症),球囊扩张为首选治疗。采用注水方式先使放置在环咽肌下端的导尿管球囊充盈、然后自下而上拉出,通过注水量的变化改变球囊直经,逐渐扩张环咽肌。此方法对先天性狭窄、术后吻合口狭窄、化学灼伤性狭窄、肿瘤放疗后单纯瘫痕性狭窄、消化性狭窄等的治疗效果肯定。

(12)K点刺激法:由日本语言治疗师小岛千枝子创立,K点相当于磨牙后三角的高度,位于腭舌弓和翼突下颌帆的中央位置,此处实际上是一个凹陷。小岛为此发明了“小岛勺”。临床上主要应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口腔期牙关紧闭或张口困难、吞咽启动延迟的患者,刺激K点可帮助患者张口,为口颜面训练和口腔护理创造良好条件。

(13)肌效贴:针对口腔期及咽期障碍突出表现患者,进行肌效贴同时结合功能训练后,患者进食过程中口腔内食物残留、漏出的现象减轻,流涎减少,吞咽启动困难得到改善。

(14)说话瓣膜:由于短时间不能立即封管,给患者造成了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如吞咽、言语、咳嗽、呼吸道正常气压气流、肺顺应性降低、肺部感染等。说话瓣膜是一个单向通气阀门,衔接在气管套管处。吸气时瓣膜打开,气流通过瓣膜打开的缺口进入气道;呼气时瓣膜关闭,气流从气管导管与气管间隙通过上呼吸道呼出,能有效地改善吞咽、言语功能,减少误吸,增加社交等。

(15)手术治疗:包括改善营养的手术、改善呼吸道防护的手术、口腔修复手术、彻底性外科手术等。如环咽肌切开术、会厌重塑、部分或全部环状软骨切除喉部悬吊、喉造口术等减少和消除误吸,促进咽部食物的清除。

(16)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使用Madison口部力量训练仪(MOST)对舌肌进行量化肌力训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装置把5个压力感应传感器呈十字排列,分别置于硬腭的前中后部。训练时舌肌顶住硬腭,显示器上可分别显示压力曲线的变化及对应的压力值。

直接策略(摄食训练)包括改变进食体位、食团入口位置、食团性质(大小、结构、温度和味道等)和进食环境等

补偿性策略:改变食物通过的途径或方向来减轻吞咽困难的症状。包括:(1)门德尔森手法:该方法增加了环咽肌开放的时间和程度,用于喉上提及环咽肌开放障碍的患者。(2)声门上吞咽:该技术适用于咽反射延迟或减低、声门闭合迟缓而发生吞咽前或吞咽时吸入的患者。(3)超声门上吞咽:有助于闭合喉前庭入口,增加舌根后缩的力量,清除会厌谷内存留的食物。(4)交互吞咽与空吞咽:每次吞咽后,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残留食物全部咽下。有利于清除咽部残留食物及诱发吞咽反射。(5)点头样吞咽:当颈部后仰,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继之,颈部尽量前屈,形似点头,同时作空吞咽动作,便于去除残留食物。(6)转头吞咽:可消除咽部两侧的梨状隐窝的残留食物。

针灸治疗: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针刺方法丰富,既可用体针、头颈项针、舌针,也可用舌三针、眼针、耳针等,还可直接点刺或电刺激咽喉部肌群。目前国内外对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已有较多的报道。

药物治疗:(1)对环咽肌痉挛的吞咽困难使用肉毒杆菌毒素,通过分析疗效与剂量、持续时间及年龄的关系,认为严重的病例用高剂量而老年患者用低剂量,长疗程效果会更好一些。(2)对比手法治疗,药物的使用在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摆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但对于口阶段吞咽异常表现出的流涎,一些在有流涎症状的脑瘫患儿中应用的药物治疗方法确有相当的参考意义。抗胆碱药物通过可逆性阻断胆碱能蕈毒碱受体而抑制唾液分泌,而且唾液腺对这种化学性去神经支配高度敏感。

本期编辑:张玲

赞赏

长按







































北京比较好的实惠的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ys/74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