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专题支气管堵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近年来,冬、春季节,鸡呼吸道疾病较为多发,且以支气管堵塞为主。该病症所有日龄的鸡群均易感,发病率较高。尤以10多日龄-30日龄鸡群多发,死亡率极高给广大养殖朋友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分析鸡支气管堵塞的发生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是当前鸡养殖业的当务之急。

发生支气管堵塞的原因

支气管堵塞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生理特性、环境因素、病原体感染等诸多因素。

1、呼吸生理特性

家禽呼吸系统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气囊组成,呼吸道是空气进入鸡体的天然通道,从鼻孔一直到气囊,与全身相连,禽类没有横隔膜,胸腹相通。这种特殊的结构既利于鸡进行呼吸活动也利于贮存气体进行气体交换,但这种特殊的结构也为病原体感染呼吸系统提供了便利条件。

2、环境因素

2.1冷应激

当温度低于机体正常要求时,冷空气可剌激呼吸道黏膜及肺部组织,使局部血管收缩,循环障碍,造成局部营养不足,引起纤毛上皮活动减弱停止,溶菌酶分泌减少,局部粘膜抗体减少。结果是使屏障机能受到破坏,呼吸系统抗感染的能力随之降低。

2.2湿度

湿度过低:湿度小于30%,空气干燥,粉尘多(细羽、尘土、粉料等),经吸气随空气进入呼吸系统,长期在呼吸道中可出现微粒积聚,经呼吸道分泌腺粘附,过多时造成阻塞,呼吸不畅,如微生物附着数量多,也易造成呼吸感染。

2.3不良气体超标

鸡舍中有害气体氨浓度大于20mg/m3、硫化氢浓度大于15mg/m3。会刺激呼吸道黏膜以及造成纤毛脱落致使呼吸道天然屏障功能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大于mg/m3时影响气体交换,引起肺动脉高压从而造成肺损伤造成呼吸系统感染。

3、病原体感染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诊断与支气管堵塞有关的病原体有传染性支气管炎、H9、支原体菌等。且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

3.1传染性支气管炎引起的支气管堵塞

发生诱因:低温、温差、密度过大、通风不良、饲料中的营养成分配比失当、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及其他不良应激因素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

病理变化: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只18h可见呼吸道纤毛缺损,黏膜上皮细胞变圆脱落,并有少量异嗜细胞和淋巴细胞侵润,发病鸡只气管或支气管有卡他性渗出物,严重时可见气管后端或支气管有干酪样的栓子。

3.2低致病性流感(H9)引起的支气管堵塞

发生诱因:气候多变,饲养管理不当,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有害气体过多损伤上呼吸道黏膜,都是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诱因。

病理变化:鸡低致性禽流感(如H9N2)的主要剖检病变表现在呼吸系统、:早期气管充出血严重,似地毯状,支气管有黄白色的干酪物堵塞。后期解剖鸡只气管充出血严重,气管内黄白色的块状分泌物;支气管有黄白色的干酪物堵塞,肺脏淤血、出血。

3.3鸡毒支原体引起的支气管堵塞

鸡毒支原体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首要原因,常于其他微生物引起并发症。大肠杆菌是常常与支原体并发的微生物之一,H9、或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以促使支原体的感染,由于鸡毒支原体的感染造成呼吸道粘膜受损,气管有卡他性渗出物,气囊中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伴随着炎性渗出物的增多而堵塞支气管。

综合防治措施

1.改善环境

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实际环境严格按照温度、湿度、通风标准予以管理,给鸡群一个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有证据表明:环境因素在引起呼吸道疾病,病原间的相互作用中有明显的影响,已研究证实的环境因素有: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湿度、灰尘。在饲养在氨气浓度10mg/L或20mg/L环境中的鸡群气管黏液分泌增多、纤毛表面粗糙、其黏膜纤毛运动退化,气囊、肝脏、和肺脏对大肠杆菌的消除率下降,如发生大肠杆菌病那么鸡群对传染性支气管炎及h9的易感性增强。由此可见环境对鸡群的重要性。

2.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合理的生物安全措施是保证鸡群健康的有效手段。做好带鸡消毒工作,用威能1:倍喷雾消毒(降低鸡舍中单位空气体积病原体的含量),可有效控制传染性支气管炎及H9发病率同时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兽疫链球菌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3.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根据养殖区域实际情况及各种抗体的消涨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尽最大努力使IB、H9的防御机能达到最佳状态,以保证鸡群安全度过这些相应的抗体低谷期,使鸡群健康生长。

临床治疗措施

1、大肠杆菌继发不明显:

康感+替乐佳+喘立欣

2、有明显大肠杆菌继发:

康感+恩诺沙星溶液+喘立欣

特别提示:无论何种治疗方案,建议治疗的同时威能1:倍带鸡喷雾消毒。

(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ys/91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