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H7N9禽流感临床诊断病例?
答: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可以诊断。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接触史。
2.诊断标准。
(1)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生化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甲型流感病毒通用引物阳性并排除了季节性流感,可以有流行病学接触史。
(2)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诊断标准,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重症病例:肺炎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为重症病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答: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
答: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何谓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答: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何谓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答: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何谓手术器官/腔隙感染?
答:手器官/腔隙感染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答: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医院获得性肺炎?
答:医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或原虫等病原体引发的各种类型的肺实质炎症。
、何谓呼吸机相关肺炎?
答:医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指原来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后,或拔管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9%~70%,病死率高达20%~71%。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答:(1)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4)若无禁忌症,术前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2)手术中: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ml),术中应追加抗生素(具体追加剂量及追加几剂视手术情况而定)。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4)术前皮肤消毒。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6)手术视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3)手术后: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答:医院内肺炎(HAP)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
(2)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约30-45(仰卧位与半卧位VAP发病率分别是23%,5%)。(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mg/dI(7.0mmol以下);
(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pxh2O以上。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答: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为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置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道密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答: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插管时
(1)应使用0.05%-0.1%的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采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清洁,日常用肥皂盒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1次/2周,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
工作制度13-15
十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临床科室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与程序,实施监管与改进
1、针对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2、建立多重耐药菌防控有效措施,包括手卫生措施、无菌操作、隔离措施与环境消毒的制度等。
3、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情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4、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监测机制,将全院及科室的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及时反馈到医务人员,并方便查询。
5、院感科定期对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监管情况采取相应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6、细菌室能满足临床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以及同源性分析的需求。
二、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多重耐药菌管理合作机制
1、建立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业务副院长、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护理部、药剂科、检验科、临床科主任护士长组成。
2、明确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管理领导小组职责,每季度由院感科牵头,召开管理领导小组会议或专家小组会议。
3、各部门信息通报渠道畅通,对存在问题每季度分析、反馈,有持续改进措施。
三、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
1、建立临床医护人员和微生物实验室或检验部门的人员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措施的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及落实措施。
2、保洁员进行面对面的现场指导与演示,主要是手卫生、消毒隔离知识。
3、培训内容应涵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并且有签到、有资料可查。
4、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评估总结,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有效。
四、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组织及各项管理制度
1、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与制度。
2、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具体措施。
3、建立院感科与相关部门共同监管的协作机制,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4、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有记录可查。
5、有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每季度公布,并建立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考核机制。
6、院感科定期对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科室存在问题与缺陷的改进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追踪、总结。
7、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应建立全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追踪与成效评价机制,持续质量改进,并每季度向全院临床科室反馈。
五、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
1、院感科每周在内网公布各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分布及督查情况,并联合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2、各重点部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名称、耐药率及变化趋势。
3、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送检率年度统计分析。
4、有临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与微生物检测种类年度统计分析。
5、院感科、药事管理组织联合对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有干预措施。
六、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范
1、建立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并落实。
2、建立I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品种选择、用药时机、术后应用时间等)。
3、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符合规范要求。
4、科室要对落实情况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
5、院感科与药事管理组织,对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与评价,有持续质量改进。
6、建立多部门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联合干预措施,全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均符合规定。
七、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儿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八、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医生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开出隔离医嘱。护士在患者一览表、隔离房间或床头放置隔离标识。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护士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粉红)、床头卡(蓝色)标记,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登记表》,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实施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3、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对病人与家属进行耐心说明,并告知洗手等消毒隔离措施的重要性,提供洗手设施或手消毒剂。
4、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5、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6、进行床旁诊断(如拍片、心电图)的仪器必须在检查完成后用消毒剂进行擦拭。
7、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8、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9、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或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方可解除隔离。
10、医疗废物管理:锐器置入利器盒,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中,放入转运箱中,集中收集。
九、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十、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相关临床科室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三)院感科联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药剂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十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处理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根据年卫计委《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年《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WHO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1、标准预防
定义:是适用于所有患者的常规感染控制措施。基于所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除了汗水)、不完整皮肤、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与上述物质直接接触,而采取的基本感染控制措施。
防护措施:
(1)手卫生
(2)个人防护用品
(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1)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手帕遮掩口/鼻,使用后的纸币应丢进垃圾桶
2)病情许可应戴口罩,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间距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4)医疗设备/仪器清洁消毒
(5)环境、常用物品清洁消毒
(6)安全注射
(7)职业防护
2、额外预防:
定义: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如确认或疑似感染或定植有高传播性或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病原体的患者,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的感染控制措施。
分类:
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需隔离的病原体:
(1)接触隔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大量伤口分泌物、大小便失禁患者或其他排泄物引起较大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传播风险潜在增加时。
(2)飞沫隔离: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百日咳鲍特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等。
(3)空气隔离:肺结核杆菌、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
3、重视对高危险人群的传染病筛查
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需经过初筛、确证等检验程序,所需时间较长,因此在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应对以下高危人群尽早进行艾滋病项目检查:(1)静脉毒瘾者。(2)同性恋、双性恋或异性性乱者。(3)性病患者。(4)暗娼、嫖客,尤其与境外人员有过性关系者。(5)艾滋病患者的配偶、亲属或其他性伴侣。(6)入境的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员。(7)艾滋病门诊、咨询部门的医务人员,以及与HIV有关的检验人员。(8)涉外部门,如旅游部门、宾馆的服务员和司机等。
(二)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见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三)报告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并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2.在电子病历相应栏内,与科室负责人共同完成《医院职工职业暴露登记表》的填写,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评估及处理
1.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指导处理。
2.首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取患者及职业暴露当事人血液进行检查,但抽取患者血液应遵循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
3.根据暴露源及职业暴露当事人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在24个小时内提出处置建议,其他疾病的处置建议参照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原则。
(五)随访
1.追踪和随访: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医院有关知情人应为职业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3.锐器伤处理过程中,医院感染管理科要为职业暴露当事人提供咨询,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六)职业暴露防护处置等相关费用管理规定
1.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严格遵守职业暴露基本预防控制措施,导致的职业暴露防护医院承担。
2.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违反诊疗技术操作常规和职业暴露基本预防控制措施,导致的职业暴露防护处置等相关费用由职业暴露当事人承担。
3.当事人对职业暴露防护处置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有异议时,医院工伤事故鉴定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
(七)本规定执行时间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以后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八)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
十五、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WS/T-)制定本制度。
(一)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
1.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2.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障洗手与手消毒的效果。
3.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子卫生的依从性。
4.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
a)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b)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二)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
(2)手术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3)应配备清洁剂。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
(4)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二次污染。
(5)应配备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
(6)手卫生设施的设置应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7)卫生手消毒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b)宜使用一次性包装。
c)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无异味、无刺激性。
2.外科手消毒设施
(1)应配置洗手池。洗手池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能防止洗手水溅出,池面应光滑无死角易于清洁。洗手池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2)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应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
(3)应配备清洁剂,并符合要求。
(4)应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可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如配备手刷,刷毛应柔软,并定期检查,及时剔除不合格手刷。
(5)手消毒剂应取得卫计委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
(6)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消毒剂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7)应配备干手物品。干手巾应每人一用,用后清洁、灭菌。盛装消毒巾的容器应每次清洗、灭菌。
(8)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3.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a)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4)医务人员洗手方法,见附录A。
(5)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
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b)严格按照附录A医务人员洗手方法A.3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c)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4.外科手消毒
(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洗手方法与要求
a)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b)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c)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d)使用干手物品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外科手消毒方法
a)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2min-6min,用流动水冲净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无菌巾彻底擦干。流动水应达到GB的规定。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要求时,手术医师在戴手套前,应用醇类手消毒剂再消毒双手后戴手套。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b)免冲洗手消毒方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4)注意事项
a)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b)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c)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d)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e)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5.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1)监测要求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每季度对手术室、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2)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3)手卫生合格的判断标准
细菌菌落总数符合1.4的要求。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A.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A.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A.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A.3.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见图A.1。
A.3.2手心对于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2。
A.3.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见图A.3。
A.3.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4。
A.3.5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5。
A.3.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6。
A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方法
B.1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B.2采样方法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端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px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B.3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营养琼脂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l℃混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
细菌菌落总数(cfu/cm2)=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cm2)
北京哪个医院可彻底治愈白癜风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