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人工气道护理并发症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抢救呼吸衰竭病人及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病人的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气道的护理工作对抢救成功及手术后病人顺利康复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不少,给患者带来了伤害。如何做好人工气道护理工作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临床护士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有效地减少了人工气道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年以来减少人工气道护理并发症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1插管或套管移位、脱出或自行拨出原因:

(1)极度烦躁病人上肢没有固定带约束,导致意外拔管。

(2)吸痰者为病人翻身时动作粗暴,用力过猛。

(3)气管导管固定不好。

预防对策:

(1)对于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用约束带将患者手臂固定。若缺氧严重,患者较为烦躁,应寻找并去除缺氧原因,改善呼吸状态。在缺氧改善后,如血气正常,患者仍不配合,可适当给予镇静剂或肌松剂,以减轻早期戴玑后不适应感。防止意外拔管,统计证明,适量镇静能明显减小非计划拔管的几率。

(2)正确地固定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并及时更换胶布或固定带。气管切开套管应系方结,与颈部的间隙不宜超过两指,每次吸痰前,应检查气管插管距中切牙的距离。

(3)吸痰动作应轻柔,避免粗暴动作;护士进行翻身时,应注意防止导管脱出,必要是两人配合进行翻身护理。

(4)导管或套管移位,进入一侧支气管可造成另一侧肺无通气,肺不张而导致缺氧。往往是深入主右侧支气管,造成左侧通气不良。处理为将气管导管退至气管内,并重新妥善进行外固定。此时气道压力常显示升高,在排除痰液阻塞的情况下,根据导管刻度或听诊双肺呼吸音可作出诊断。无论气管插管或是切开套管,若不慎自行拔出或脱出,对需要支持呼吸治疗者,应立即重建人工气道。

2气道湿化原因:

上呼吸道吸入气体的湿化作用,是保证气道黏膜纤毛粘液正常的重要条件;温化、湿化作用的主要部位以弯曲的鼻道最为重要。口腔、咽腔对吸入气体也有一定的温化、湿化作用。建立人工气道,丧失了对吸入气体温化、湿化作用的有效通道,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水分丢失增加可达ml/d以上。若不对吸入气体进行湿化或温化,将导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结。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甚至可能导致气管阻塞,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据文献报道,气管切开后气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为14%-43%。其堵塞原因主要是气道湿化不够、气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障碍、痰痂、痰栓形成等。

预防对策:

(1)我院急诊ICU自年以来,使用人工鼻进行气道管理,取得满意临床效果。人工鼻作为被动型湿热交换器,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制,具有适度湿化、有效加湿和滤过功能,从而维持了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持了呼吸道内恒定的湿度和温度。根据美国呼吸护理协会加湿、加温的判断标准,适宜的加温温度为32±2℃,适宜的加湿相对湿度为80%-90%。印春明等研究表明,应用人工鼻可使气道内温度基本保持在29-32℃,相对湿度保持在80%-90%的较高范围。同时除了有湿化和温化的功能外,人工鼻的结构为双层瓦椤纸样,能充分地过滤吸入气体的灰尘、细菌,减少其进入呼吸道,阻止肺部感染。

(2)气道内持续或间歇滴入湿化液,即直接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一般每次3-5ml,每日湿化液总量需根据病情,病人痰液粘稠度调整,一般每日总量在-ml,以患者分泌物稀薄、痰液易吸出为目标。姜霞认为:干燥气体的吸入还可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损伤,这是多年来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取得较好的疗效。

湿化液选择:临床上最常用的湿化液是无菌蒸馏水和生理盐水。国外新的护理操作常规已不将生理盐水作为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湿化液,而且实验证明无菌蒸馏水和0.45%盐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钠离子沉淀在肺泡及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引起支气管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而0.45%盐水吸入后,对气道无刺激作用。陈超男通过实验证明,1.25%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其碱性具有皂化功能,可使痰痂软化,痰液变稀薄,其湿化效果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此外,真菌在碱性环境中不宜生存,故碳酸氢钠还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常用量:每次2-5ml,3-4次/d。

3有效吸痰吸痰的指征及方法:

吸痰时机是判断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采用适时吸痰法。即翻身前听诊,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气管有罗音;咳嗽时有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压力增高,血氧饱和度下降,患者发出频繁呛咳,当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时,立即进行吸痰,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疗2min。吸痰中先吸痰鸣音高的部位,痰位置高时应由上向下吸引,痰位置深则从下向上边吸边提,但不能将吸引口腔、鼻腔部分泌物的导管同时用于吸引气管导管内的分泌物;吸痰管插至有阻力感觉时后退1-2cm,使管口游离后再进行吸引,避免损伤黏膜,吸痰后必须在无负压情况下轻轻插入,切莫边插管边吸引。操作时要求密闭或吸痰管外径与气管插管内径比率<1/2,吸痰时间≤15s。负压吸引压力为10kpa。

病情观察:

(1)吸痰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神志、面色、呼吸频率及节律,观察病人胸廓起伏情况,是否存在呼吸过度等不适反应。

(2)监护仪的观察:检测心率、节律、血压变化、观察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做好记录,以便及时了解治疗效果。

(3)吸痰时应仔细观察痰液颜色、量、味、粘稠度,根据痰液性质配置湿化液。作痰液培养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资料。

4预防感染感染原因:

由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气管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细菌极易进入下呼吸道而引起感染;医源性操作不规范,各类管道、湿化及消毒不严,为感染的主要原因。

预防对策:

(1)严格无菌操作,以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吸痰时带无菌手套,持吸痰管手相对固定并保持无菌,上呼吸机的病人有条件可采用密闭式吸痰法,护理操作应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吸痰管应无菌,单根包装,最好是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后应立即更换,湿化液每日配制更换。

(2)体位护理:病人进食后应给予30-45度半卧位,防止误吸返流,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给予翻身叩背。方法为: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从肺底到肺尖。从肺外侧到肺内侧适度扣背,特别在吸痰前应翻身扣背,可使痰液易于咳出。使用震动排痰机(美国通用医学物理治疗设备公司型号G5)行胸廓震动排痰,根据患者年龄、体格及病情选择频率(15-30Hz)由外向内,自下向上进行胸廓震动法排痰,叩击时间5-20min/每次,4次/d。本院急诊ICU自7年开始使用震动排痰机,收到较好疗效。有2例病人气管切开予呼吸机辅助呼吸,住院18个月,体温无发热,肺部感染无加重。

(3)呼吸机的管理:上呼吸机病人应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中的积水,防止管路中冷凝水的细菌繁殖,并返流至下呼吸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每星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湿化装置。

(4)口腔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每天给予2-3次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液的选择,可根据口腔的ph值和感染细菌选择。徐璟等通过试验得出,在预防VAP、霉菌感染方面,冲洗法(用注射抽吸生理盐水从患者一侧嘴角注入,可留5-10s后用吸痰管抽吸,反复冲洗抽吸5-10次)再操作中注意正确患者体位,确认导管气囊的充盈度,确保冲洗液不进入气道。

(5)使用层流洁净病房,如无层流洁净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打开窗通风,用含有效氯ng/l的消毒液擦拭床、床头柜等物品,2次/d,地面3次/d,且监护病房为无陪护病房,严格遵守探视制度,减少室内人员流动,月病室内空气培养均可达标。

5心理护理原因:

建立人工气道病人病情危重,心理负担大。

预防对策:

需要我们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提供必需的帮助,病人语言交流往往被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所限制,所以我们加强非语言交流,如类语言“啊”、“嗯”与触摸等,并注意肢体语言的配合,从而消除病人没有亲人陪护而产生的孤独、恐惧和寂寞感。袁琴芳认为,为寻找行之有效的护患沟通方法,以解决患者气管切开后沟通难题的问题,制作语言卡与病人进行沟通,效果较好。

6小结

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早日停机拔管,这需要有关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通过加强气道湿化,有效吸痰,预防感染措施和做好病人心理疏导等。要以“待气管如血管”的态度严格认真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减少可避免性并发症发生,为病人的康复而努力。

本文选自《中外健康文摘》

作者:黄兰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投稿邮箱:marketing

xukemed.cn您可长按上图识别







































白癜风终于治好了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zz/40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