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的护理要点

(1)机械通气监测

①机械通气期间要严密监测呼吸机工作状况,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判断和排除故障,保证有效通气。

②密切注意患者自主呼吸频率、节律是否与呼吸机同步;观察实际吸入气量,有效潮气量,同时观察漏气量、吸气压力水平等指标。

③如患者安静,表明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同步;如出现烦躁,则自主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或由于通气量不足或痰堵,应及时清除痰液或调整通气量。

(2)人工气道管理

①妥善固定人工气道:选择合适的牙垫,防止导管被咬堵塞人工气道。更换体位时避免气管导管过度牵拉、扭曲。每班测量导管外露长度并交接班,防止导管易位。气管切开套管固定带应松紧适宜,以能放进一小指为宜。躁动患者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

②痰液引流:及时吸痰,吸痰时注意痰的颜色、量、性状及气味。可采用胸部物理治疗、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等方法促进痰液引流。吸痰前后2min各给予%氧气。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顺序为气管内一口腔一鼻腔,不能用一根吸痰管吸引气管、口鼻腔。每次吸痰时间不能超过15s。

③加强气道湿化,保持气道通畅:要求吸人气体温度保持在37℃,相对湿度%。常用的湿化方法与装置有:主动加热湿化器、热湿交换过滤器(HME)、雾化吸人、气管内直接滴注。

④人工气囊管理:定时检查气囊压力,可采用最小漏气技术、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或采用气囊测压表监测气囊压力(25~30cmH2O是可接受的压力范围,1cmH2O=98Pa),每隔6~8h进行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

⑤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预防:ARDS患者极易发生感染,且感染为致死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做到: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气道管理,充分湿化气道;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冷凝水;每周更换呼吸机管路1次,管路受污染时应随时更换;定时监测气道病原菌的变化,选用合适的抗生素;鼻饲前抬高床头,检查气囊充气情况,防止误吸;有条件时应尽量将患者安置于单间病房并安装新风装置,保证室内空气处于低尘、低病原微生物、恒温恒湿的状态。

来源: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内科护理学高级教程(人民军医出版社)

仁心医术(医院普外科公众







































白癜风早期症状图片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dzz/41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