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古莲花池全景图》
清同治重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简介
此图为纸地彩绘,十二幅,是乾隆庚辰年《莲池行宫十二景图》的重绘本。图景布局完全一样,但线条较为纤细,而且色彩明丽,因此更显灵秀。图解除个别词句外,均按原版抄录。所不同的是,图赞部分删去了原版中方观承和张叙的题咏,而换为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六年(年)对原图的题咏,并放在图解之前。
这十二幅彩图未署重绘者姓名。该园林工作人员代代传说,系前翰林院编修黄彭年的妻子刘氏夫人所绘,图解和御题诗也是她抄录的。刘氏夫人所抄御题诗末篇《含沧亭》诗最后注明“辛已暮春御题”。据此我们知道乾隆皇帝题咏的确切时间是年农历三月。刘氏夫人对保存古莲花池史料做出不小的贡献,可惜至今尚不知道她的名字。此图也未注明重绘年月,一般都冠以“同治十年”。我们先来考查一下黄彭年居住莲池的时间。黄彭年曾于咸丰十一年(年)任莲池书院院长,第二年即入骆秉章幕参赞军务。同治十年(年)又应直隶总督李鸿章之聘任《畿辅通志》总纂。光绪四年至八年(~年)春,第二次出任莲池书院院长。随后又开始他的官宦生涯。也就是说,黄彭年与刘氏夫人第二次居住莲池将近十二年。既然有十二个年头,为什么单把重绘景图的时间定为同治十年(年)呢?这可能与莲池自同治七年(年)以来陆续重浚河道和修葺房屋有关。事竣之后,气象一新,又逢开局修志之盛事,而且恰好有擅长丹青的刘氏夫人可以胜任,因此便有重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之举。据此,我们采用“同治十年绘”之说。
刘氏夫人重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现存保定莲池管理处。图幅为25×23厘米。
十二幅图上下代表的方向不尽一致,可分为四类:
上北下南者:万卷楼、高芬阁、花南研北草堂、篇留洞;
上南下北者:春午坡、宛虹亭鹤柴、含沧亭、藻泳楼;
上西下东者:蕊幢精舍;
上东南下西北者:寒绿轩、绎堂。
春午坡
万卷楼
花南研北草堂
高芬阁
宛虹亭
鹤柴
蕊幢精舍
藻咏楼
绎堂
寒绿轩
篇留洞
含沧亭
重绘本《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作者小考
黄益、孙淑松
按:河北保定莲池管理处所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其作者相传为黄彭年之妻刘氏,但刘氏的详情鲜为人知。刘氏尹玉《小考》通过搜集整理刘氏信息,对刘氏生平、交游进行了考证,并确定了该组画的创作时间为咸丰庚申至辛酉年间(~),比目前学者较为公认的同治年间提早了约10年。
河北保定莲池管理处保存有12幅纸地彩绘,图幅为25×23厘米,为乾隆庚辰年(年)所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的重绘本。孙待林、苏禄烜两先生将其编入《古莲花池图》,于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此重绘之《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简介中说:“这十二幅彩图未署重绘者姓名。该园林工作人员代代传说,系前翰林院编修黄彭年的妻子刘氏所绘,图解和御题诗也是她抄录的……刘氏夫人对保存古莲花池史料作出不小的贡献,可惜至今尚不知道她的姓名。”笔者正在整理黄彭年的诗文,特不揣浅陋,对刘氏夫人小考如下,以补孙、苏两先生之研究。
一、黄彭年之妻刘氏基本情况
刘氏,是晚清知名学者、方志学家、教育家黄彭年的第二任妻子。其事迹略见《陶刘两淑人事略》:“刘淑人尹玉,字季瑜,辰州府知府大兴刘宽夫先生第四女。”《醴北枫林黄氏四修族谱》亦记载:“续刘氏,大兴人……道光七年丁亥(年)九月十三日丑时生,同治元年(年)壬戌四月初三日申时殁。”由此可知,黄彭年继室刘氏名字及生卒年月,与《陶刘两淑人事略》“季瑜以四月三日道卒,年三十有六吻合。
刘氏尹玉颇有辩才。黄彭年曾说:“(刘氏)与吾辩论,尝不相下。”黄彭年青年才俊,连曾国藩都曾经盛赞“宿学弗如”,并在家信中告诫其弟:“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反而惊之。”由此可见黄彭年才识之出众。而刘氏竟能在与其夫论辩中不相上下,可知其才华。黄彭年在赋诗纪事时曾提及与妻子刘氏的一段逸事,可窥刘氏辩才之一斑:“向在京师,余亡室刘安人为述其祖朴斋先生官蜀时事,以为贤。余笑谓:‘女子居闺闼中,道家常耳,安知舆论?’安人曰:‘若然,史传循良,君固未目睹,岂应尽诬?’余亦笑置之。”
刘氏尹玉善于绘画。嫁与黄彭年的那一晚,黄彭年因喝醉卧倒,刘氏取“陶然共醉菊花杯”之意,作《菊杯图》,传为佳话。咸丰癸丑三年(年),黄彭年得奇石,刘氏作《云波石研图》。咸丰庚申至辛酉年间(~),黄彭年应邀主讲莲池书院。在此期间,刘氏“图十二胜景,录前人吟咏于册”,这便是现存于河北保定莲池管理处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孙、苏两先生根据黄彭年在保定时间长短并旁考同治年间诸多盛事,将此十二图的时间确定为同治十一年(年),较实际绘制时间晚了约10年,恐怕就是未能得见黄彭年所撰《陶刘两淑人事略》之故。
善于绘画的刘氏,颇讲求生活情趣。道光己酉二十九年(年),黄彭年所居园庭中碧桃重开并蒂,结实二十四双,黄彭年取以名斋,而刘氏则以“并蒂者生气分,不如其一也”为叹,并赋诗相警。同治壬戌元年(年)元日,因为莲池书院所在之处没有腊梅,刘氏取枯枝数根,熔蜡缀连,制成工艺腊梅,为新年增添不少诗情画意。刘氏去世之后,黄彭年与儿子黄国瑾缅怀刘氏,对此唏嘘:“珠蜡枯枝巧缀连,梅花影里镜花圆。记得宛虹亭子畔,挑灯重模汉人专。”[《和次儿国瑾怀亡室刘安人韵》]
刘氏尹玉性情刚直而豪爽,有男子气概。在《陶刘两淑人事略》中记载:“(刘氏)不喜米盐琐屑”,以致黄彭年之母左太淑人“因事督教,不少宽假”。这充分说明,刘氏在嫁给黄彭年之前,生活得比较自在,养成了刚直而豪爽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使刘氏新婚初期并未得到婆婆的赏识。但是,刘氏不久便性情大改,“委婉和顺,勤于操作。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黄母左氏的功劳,而是刘氏手录《博野尹氏太夫人年谱》的后效。聪慧的刘氏在读书的过程中明白了为人妇所需具备的品质,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转而成为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这种改变自己生活态度之勇,大丈夫亦难为。
刘氏对家庭的奉献,赢得了丈夫黄彭年的由衷感谢:“八年弹指送居渚,笑尔舂容我不如。诗咏泥中知婢黠,灯挑床侧课儿书。南船北马随漂泊,鹑服牛衣宁戚嘘。近日可人惟一事,常将斗酒隔宵储。”[《赠内》。]道光戊申二十八年(年)嫁入黄门的刘氏,八年之内迅速转变成了贤妻良母。“诗咏泥中知婢黠”一句,充分体现了黄彭年对刘氏真性情的洞察。就是这样一位率性的女子,陪伴丈夫走南闯北毫无怨言、每天陪伴子女读书不说,竟然连丈夫每天的酒都悉心预备,其余可想见之。正因为这样,她赢得了黄彭年的尊重和敬爱。
刘氏多才多艺,犹以诗画见长。待她了悟为人妻母之道后,“刀匕笔札常相杂”,继续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又兼顾家庭。去世后,其侍奉公婆、夫婿,抚养幼子的事迹得到了乡里的赞许,于“光绪六年以孝行旌于朝”[《大清畿辅先哲传》附录之《大清畿辅列女传》才艺]。
二、刘氏画技的传承与交游
孙、苏二人所辑《古莲花池图》中,对刘尹玉所画之《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评价道:“此图……是乾隆庚辰年《莲池行宫十二景图》的重绘本。图景布局完全一样,但线条较为纤细,而且色彩明丽,因此更显灵秀。”于评价清光绪《古莲花池全景图》时,再次指出:“这幅图(光绪《全景图》)也没有标明绘制者姓名。从风格上看,不如彩绘莲池十二景图之娟秀,而且其屋舍之画技也远不如彩绘莲池十二景图之娴熟。”并据此排除了清光绪《古莲花池全景图》为刘氏所绘的可能性。《大清畿辅列女传》也对刘氏之绘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庚申返保定,居古莲花池,氏图十二胜景,见者叹为绝技。”[《大清畿辅先哲传》附录之《大清畿辅列女传六》才艺]。由此可见刘氏绘画水平之高。实际上,刘氏的绘画,与其家学渊源颇深。
刘氏之父,为辰州府知府、大兴刘宽夫,字位坦。这位晚清知名的藏书家、书画家,在道光乙酉五年(年)便已拔贡生,后以御史出守湖南辰州府。刘位坦收藏极富,典籍、金石、书画,无不收罗,惜于晚年流散。工画花卉、雀鸟,书法精隶、篆书。何绍基在《跋刘宽夫藏苦瓜和尚画松册》一文中记载:“宽夫老兄爱苦瓜画,尤爱松。所至遇松,辄为桑下之恋。盖其性情、骨貌皆与松似故耳。适属余题‘松缘’二字斋额,又见示此册,索题数语。见中有画松幅,又平生见苦瓜松颇多,草草记此。”[卷十二]正是何绍基所言之“松缘”,成就了黄彭年与刘尹玉的百年之缘。黄彭年载,其父黄辅辰当年“与宽夫先生遇顾亭林祠松树下,论学甚洽,遂定盟。故先生为吾父题《双松卷》,称为‘松缘’云”。黄辅辰亦善绘事,刘宽夫与他两人可谓因意气相投而结儿女亲家。
除了父亲刘位坦之外,刘尹玉的兄长刘铨福及长姐刘玫均有画名。
刘铨福,字子重,别号白云吟客,因其收藏《石头记》的甲戌残本十六回与妙复轩手批百二十回本,成为《红楼梦》版本研究的一个重要考察对象,知名度较高。刘铨福收藏甚富,甲于都下,黄彭年曾赋诗盛赞曰:“谈兵欲学万人敌,藏帙何殊百宋廛。”[《赠刘子重教谕》]在绘画方面,《清画家诗史》载:“刘位坦……子铨福,字子重,官刑部主事。能世其学,亦善花卉。”[庚上]孙橒曾评价刘铨福道:“刘子重秋曹铨福,别号白云吟客。嗜金石,善画梅兰。终日缊袍敝履,晏如也。”[初集卷四·《子重诗》]可见,刘铨福所善之花卉主要是梅与兰。
黄彭年的连襟乔松年撰文纪念自己的夫人时写道:“夫人刘氏,讳玫,字叔采,大兴人。夙禀母训,克修妇仪,善事严君,辑和家众。复能覃心梵夹,深领法要;暇则娱情藻绘,状物肖翘。三乘窈渺之文,波涛于口海;万彙纷葩之态,雕画于豪素。”[《亡室刘夫人墓志铭》]以“状物肖翘”来看,刘玫的画亦颇出彩。
刘位坦的三位女儿得三佳婿,在晚清堪称一代佳话,当时便有以其故事为上联求对下联者:“刘位坦,三位令坦,乔松年、吴福年、黄彭年,刘家女待年而字。”这上联充分说明,刘位坦至少有三位女儿,分别嫁给了乔、吴、黄三位青年才俊。可惜,笔者未见吴福年之妻刘氏的材料。若能得见,恐怕亦有画名传世。因无材料,不敢妄自揣度。
刘氏尹玉因其父兄及长姐均有绘画之长,深得家学。在其交游中,亦颇得喜好绘画之友朋。由于刘氏死于随黄辅辰、黄彭年前往四川的路上。受回民叛乱影响,西安戒严,黄彭年未能为其画遗像留念。约10年后,黄彭年终于在海王村得到了刘氏的画像。黄彭年在《陶刘两淑人事略》中记载:“季瑜尝为予述母家藏陈南楼夫人绘大士像。卒后十年,予得之海王村中,果肖。”海王村,估计便是今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的别称,中国书店拍卖行便以“海王村”名之。刘尹玉待字闺中之时,曾为同样善绘事的陈夫人做模特以绘制大士像,交谊颇笃。
待刘尹玉嫁入黄氏一家,其公公黄辅辰以及夫婿黄彭年亦精绘事,夫唱妇随,可谓嫁得其所。
三、结语
刘氏尹玉绘制《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时,年仅34岁。在她重绘十二景之后,乾隆庚辰年所绘之《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在流传过程中不幸残损以致不全。得刘氏之重绘,我们得窥乾隆景图之全貌。刘尹玉忠实原作,全文抄录了乾隆绘本之图解,为莲池书院留下了较为完整的图文史料。孙、苏两位先生仔细比较图解之文发现:“图解除个别词句外,均按原版抄录。”仔细比较各图,笔者亦发现些微不同之处,诸如园林之门的形状、庭院中是否存在道路等。不知是乾隆年间之莲池行宫,到咸丰年间已经有所变化,刘尹玉将变化体现于画中,亦或仅是刘氏绘制时的率性所致的细微改动?保定莲池管理处所保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虽未署名,然经工作人员代代传说,其作者得以不泯,足见口述历史于文本历史的佐证之功。笔者于黄彭年著述及亲朋中粗略搜检,竟得刘氏尹玉梗概,更可见文献记载历史之详。笔者相信,关于刘尹玉,仍有不少文献及之,藉此抛砖引玉,敬祈同好补正。
--《保定学院学报》第22卷第6期
陶、刘两淑人事略
黄彭年
陶淑人琭,字幼云,玉田县知县、同里陶菉泉先生之长女也。先生与吾父名宦公交甚笃,遂以幼云许字。年十七,来归。
吾母左太淑人生予兄弟姊妹八人,先后殇。兄蕴山先生殁,吾母尤悲戚不自胜。吾日就外傅,暇辄归,取说部忠孝节义诵说,冀以解忧。及幼云来侍,得欢心,吾始得专意向学。
吾父常教吾博览,顾念吾父贫,不敢多置书。幼云倾嫁赀,得百金,购经史,置妆阁。吾昼从塾师受举子业,昏定入室发书,侵晓乃罢。逾年,阅《学海堂经解》、《十七史》、《通鉴》略徧。幼云每夕蓄饭一器,夜半以汤沃之进。一夕,吾倚案假寐,比觉,则饭已三沃。如是者三年,未尝间,而幼云病矣。
幼云性纯孝。自菉泉先生之丧,伤母家中落,忧损致疾。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六日,吾授馆职祀先,幼云病已笃。吾母强掖使坐,披以品服。幼云举手及额曰:“得长事膝前爲幸。”以是月二十三日卒,年二十有二,权厝京师城南老君地。
幼云婉顺寡言,虽极哀怒,至堂上色顿愉。吾母绝爱怜之,尝语亲戚曰:“吾子妇如飞鸟依人。”人争传其语。曾文正公爲挽联云:“得见夫君爲文学侍从之臣,虽死何憾?但观人言于父母昆弟无间,其贤可知。”盖纪实之辞。
封恭人。以子国璸,今官湖北襄阳同知、候补知府加三品衔,赠淑人。女适主事唐我垣,今寡。
刘淑人尹玉,字季瑜,辰州府知府、大兴刘宽夫先生第四女。幼云之卒也,媒者众,请卜之。吾父名宦公曰:“学人必能教,家择也,何ト爲?”后与宽夫先生遇顾亭林祠松树下,论学甚洽,遂定盟。故先生爲吾父题《双松》卷,称爲“松缘”云。
季瑜耽文史,娴绘事。道光戊申九月来归。结褵之夕,吾被酒卧,季瑜据案作画,以壁悬张君石洲赠联,有唐人“陶然共醉菊花杯”之句,因作《菊杯图》。逾年,庭中碧桃重开并蒂,结实二十四双。吾取以名斋,使季瑜图之。叹曰:“古人言:‘根之伤者木再华’。妾谓并蒂者,生气已分,不如其一也。”赋诗相警勗。其明识类此。
咸丰癸丑,侍双亲归黔。泊舟白茅滩,吾于岸上获奇石,四周云绕,中微凹,背文如水波。吾父曰:“此天然砚材也。”季瑜爲写《云波石研图》。庚辛之间,吾在莲池,季瑜图《十二胜景》,録前人吟咏于册。暑夕乘凉,待月宛虹桥、笠亭。天忽晦,吾戏爲檄,书箑上。俄倾月出,季瑜喜而图之。
时吾父乞病来就养,昼则选石灌园,夜则观书作画,以自娱乐。吾与季瑜归,漏逾三下,吾父犹未寝,见箑微笑。逾二十年,吾复来莲池,而此乐不可复得矣。
季瑜性伉爽,与吾辩论,尝不相下。又不喜米盐琐屑,吾母因事督教,不少宽假。后得博野尹氏《太夫人年谱》,季瑜手自写録,遂委婉和顺,勤于操作,刀匕笔札常相杂也。
吾母病经年,昼夜侍汤药,涤厕牏不怠。病亟,刲臂和药以进,得少延。先是,季瑜曾刲臂疗吾病,得瘥,故又刲臂以进母。及吾母弃养,乃悲感致疾。同治壬戌,吾父入蜀,吾奉母柩以从。季瑜以四月三日道卒,年三十有六。回乱道梗,寄厝于秦。丁卯,始随亲丧归葬于湘乡。
季瑜之卒,值西安戒严,未及写遗像。季瑜尝爲予述母家藏陈南楼夫人绘大士像。卒后十年,予得之海王村中,果肖,爰命诸子祀之。子国瑾,今官翰林院编修;国璪,监生,早逝;国瑄,国史馆誊録,议叙通判。女三,适普洱府知府彭念宸、监生李端楷、生员蹇念恒。封恭人,以国瑾官再赠恭人、国璸官赠淑人。光绪六年十一月,同乡以孝行牒礼部,请旌如例。
--《陶楼文钞》·卷五/黄益整理
醴北枫林《黄氏三修族谱》
从《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说起
河北省保定市旧城中,有一处古老园林,为元汝南王张柔建于元太祖二十二年(),初名雪香园,因池中荷花茂盛,故称古莲池;清雍正时,直隶总督李卫于此创建莲池书院,乾隆时又建为皇帝行宫;
古莲花池有四种景图存世:第一种绘于乾隆时期,图为十二幅;第二种是同治时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氏所绘,此图系按照乾隆时《保定名胜图咏》重绘,亦十二幅,因刘氏用工笔彩绘,故此图更加真实地再现了莲池行宫富丽堂皇的气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宫苑园林内建筑物明显增多的时代特征。此图现为保定市莲池管理所收藏;第三种和第四种均绘于光绪年间;
在“黄辅辰家族与娄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