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文献报道的人工气道湿化方式主要有气管内间断给药、气管内持续滴注给药、雾化吸入、微量泵持续注入等。用微量静脉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
在国内,持续微量注射泵法是目前报道较多的气道湿化方法。有学者将60例老年人工气道病人(为各种原因致呼吸衰竭而建立人工气道)随机分为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组和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组,湿化液同为0.45%氯化钠溶液。结果表明,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有学者将气管切开病人60例随机分为输液式持续气道湿化组和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组,结果表明,持续湿化组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亦明显减少。有学者在62例气管切开病人中比较,对照组采用词断湿化法,实验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的方法,结果显示使用微量注射泵控制的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组。有学者在40例气管切开病人中分别使用输液泵进行气道湿化和间断滴入,湿化液均采用0.45%氯化钠注射液加敏感抗生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结果显示输液泵组痰液阻塞、肺部感染和刺激性咳嗽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组。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将微量注射泵持续推注湿化代替了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注湿化方法,结果表明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痰阻、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等方面的临床效果优于后者,推荐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但该类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多采用主观指标作为结果评价,且多为呼吸机使用病人,喉癌病人则较少见诸报道。据报道,持续缓慢均匀地滴入药液,可以使气管、支气管局部产生适应性和耐受力,从而减低局部刺激作用,使药液在局部保留一定时间,并随病人的吸气沉降于支气管、肺泡等组织。干燥的痰液得到充分湿化,有利于痰液排出。然而微量静脉泵仍存在着滴速不易调节、湿化量难以掌握、调节器可能自行滑动等问题,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因不安全临床上应用不多。用镇痛泵装置持续湿化
郎云琴首次将镇痛泵用于人工气道的湿化,将55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气道切开病人进行分组比较,并将镇痛泵持续滴入湿化液或采用输液式持续滴人、注射器间断滴入相互比较,结果表明镇痛泵湿化组病人痰液堵塞、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发生率均低于后两组,提示将镇痛泵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学者将镇痛泵用于12例气管切开患儿的气道湿化,认为镇痛泵恒定,灵敏度、精确度高,可保证持续恒定的滴速,避免了以往用注射器给药造成患儿呛咳及痰痂的形成,减少了医务人员频繁吸痰的工作,并且减少了各种并发症。有学者认为,镇痛泵将湿化液持续恒定地滴入气道,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从而降低了痰液黏稠度,使痰液易于吸出,保证了气道通畅,避免了传统方法因注射器开放、间断滴药所致的医源性感染,操作简单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持续气道湿化不引起呛咳或刺激性咳嗽,符合人体气道湿化的要求,并可根据病人痰液的黏稠情况随时调节滴入速度。已有学者研究证明,镇痛泵装置湿化并发症少,效果明显优于间歇滴入法,并且此方法还同时解决了输液器持续给药湿化的缺陷(滴速不易调节、湿化量难以掌握、调节器可能自行滑动等问题,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不安全性较大)。间歇滴人法
气道湿化液间歇滴人法是目前临床使用的方法。但是根据临床病人反映以及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间歇滴人法尚存在不少缺陷。有学者对19例病人进行研究显示,虽然定时定量间歇湿化(1h~2h滴入0.9%氯化钠10mL~15mL,24h湿化总量为mL~mL)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道黏膜干燥、失水,但每次气道滴液量大而突然,容易引起病人刺激性咳嗽、心率增快,影响夜间睡眠;24h实际滴人总量较少,刺激性咳嗽会把部分滴人的湿化液咳出,湿化效果差,易使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形成痰痂,阻塞气道,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易导致细菌侵入,造成肺部感染;并且此法常常会使内套管不易拔除,损伤病人黏膜;由于黏稠的痰液不易吸出,延长了吸痰时间,吸痰后注入湿化液可再引起呛咳,常需再次抽吸,因此间歇滴人法还会造成吸痰次数增加,使护理人员工作量增加,并易引起交叉感染。有学者对24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病人进行为期两周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气道潸注法刺激性咳嗽以及气管黏膜出血的发生率较高,而湿化效果却较差;护理人员工作效率也较低,每隔0.5h进行滴药,操作过于频繁,容易遗漏,使得湿化总量不能保证,费时费力且临床效果不佳。除了以上的缺陷,研究还得出,间歇滴注湿化液法会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总结而言,间歇给药湿化法容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导致病人喘憋,氧饱和度下降;并且间歇湿化法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污染感染的机会也增多,湿化液进入气道后分布不均。然而间歇给药湿化法用于吸痰前湿化可以刺激气道并引发咳嗽反射,能使深部痰液易于咳出;而且间歇湿化法病人的自控能力增加,因此现在临床依旧使用广泛。本文摘自《护理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投稿邮箱:xvdangood.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