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个周五的傍晚,我与郑孟良主治医生例行交接班后,发现一把游标卡尺静静躺在麻醉桌上,这个实验室中常见的工具,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在周一早交班上揭晓了。
男性患儿,8岁,身高72cm,体重30kg。因发热5天,查体发现右侧胸腔肿物1天入院。既往体健。胸部CT示:右上纵隔低密度肿物。其他无特殊。于全麻下行肿物切除术。
巨大胸腺瘤
胸外科讨论了两套手术方案:
第一种方案,先在颈部切开,把锁骨锯断,将锁骨下的血管解剖游离,将血管保护起来。然后摆侧卧位,从侧面开胸,将肿瘤完整取出。
第二种方案,采用微创的方法,在胸部打三个1厘米左右的洞,胸腔镜下完成整个肿瘤的切除。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手术损伤,术后快速康复,孔繁义主任带领的队伍凭据丰富的经验,选择第二种手术方案。
问题来了,8岁孩子的单肺通气如何实现?
1.双腔支气管导管:作为单肺通气的经典方法,在儿童的应用上确存在较多难题。外径较大,管号型号有限。Rusch双腔管最小型号为26号,只能用于8岁以上。28号和32号的Mallinckrodt双腔管适合于10岁以上儿童。新型的Marraro儿童双腔管可以用于儿童,医院备用较少。
2.单腔气管导管:左侧支气管不易成功,右侧容易阻塞右肺上叶,非通气侧无法吸引和通气,当导管退入气管时,分泌物和血液可涌入健侧支气管,导致低氧血症。并且存在损伤气管的风险。
3.支气管封堵器:临床应用至今10多年,受到了医生们的一致好评。目前我科只应用于成人肺隔离技术。根据患儿胸部CT上测量气管内径+临床计算公式,选用气管导管最大内径为ID6.0mm,而我科纤支镜外径为3.5mm,封堵器外径3.0mm。常规单腔气管导管内使用支气管封堵器显然是行不通了。
4.univent导管通气:这种导管我是从教科书看到了,临床中未曾见过。
然而,同事们的“妙方”真是闻所未闻,令人拍案叫绝——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通气。
步骤1:常规诱导后,可视喉镜下将封堵器下到声门下一定深度。
步骤2:根据孩子气道生理及CT影像选取ID5.5mm的普通气管导管。
步骤3:下纤支镜调节封堵器的位置。
调整好后,就是验收成果的时刻了。
双肺通气的气道压:16mmHg;
封堵器封堵右肺后气道压:21mmHg。
当胸腔镜破胸而入,看到那静静伏卧的右肺,几乎让在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双肺隔离成功!
看似简单的方法,却将所有问题迎刃而解,真是奇思妙想。随后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这种方法的使用国内罕见报道。
这一奇妙想法是如何而生的呢?
我继续追问当值的两位麻醉医生——牛志强副主任医师和郑孟良主治医师。
郑医生告诉我:问题如此棘手,似乎我们只能采用单腔气管导管的通气方法,忽视孩子潜在的损伤,术中氧合及单肺通气是否完善也无法保证。
牛主任说:没错,但在精细化管理及加快康复理念之下,这种方法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对患儿的创伤是我们难以容忍的。而适合儿童肺隔离技术的设备,即便现在添加也来不及。结合现有设备反复推敲、斟酌,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气管导管外支气管封堵通气。经过多次评估及反复演练后,凭着多年的经验及对纤支镜封堵器技术的掌握,我们愿意为孩子的健康‘堵’一次。”
郑医生:“因为我们科没有常规备孩子的封堵器,所以我们采用的成人型号的封堵器,途中,也遇到了技术难题——成人封堵器套囊相对孩子右支气管过长,套囊过深会封堵右肺上叶甚至中叶,过浅易滑出,甚至堵塞主气道,经牛主任精细调试后终于成功。”
那么,此方法与常规气管导管内封堵有什么不同呢?
牛主任:“我们采用较常规小半号的气管导管,气管内径不受影响,通气很好,尽可能减少对气道的损害,术中气道压较常规单腔支气管通气低。同时为纤支镜的应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并保证了使用期间的供氧。但是,此方法也有不足,对于封堵器的外放,对气管是否有损伤,还需要临床的进一步考察。同时血液分流及氧合比等需要更多临床证据。”
总结:
奇思妙想,新技能;
医技高超,隔双肺;
用技能和智谋完成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医院麻醉一科牛志强副主任
参考文献:
1.GrichnikKP,ClarkJA.Pathophysiologyandmanagementofone-lungventilation[J].ThoracSurgClin,,15(1):85-.
2.S?entürkM,SlingerP,CohenE.Intraoperat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trategiesforone-lungventilation[J].BestPractResClinAnaesthesiol,,29(3):-.
3.肖亮灿,叶升,许静红,等.对比分析支气管封堵器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对小儿单肺通气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刊),,33(8):-.
4.郭春明,马楚洲,余良鑫.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儿童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94(21):-.
5.马开喜,万凤鸣,杜筱玲,等.Coopdech支气管阻塞管在单腔气管导管外单肺通气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2(9):-.
作者:曼琦
编辑:王运达林冠文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