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故事郭进焚烧寿阳城

寿阳古城故事

shouyang

郭进焚烧寿阳城

  寿阳于西晋时建县,这是有典籍记载的。既然都建县了,就一定要建设一个县城和一个县级的治所吧。《寿阳县志》上说“晋置县,始建城”。这就对了,这是县志上的定论。典籍中最早记载“寿阳城”的《魏书·地形志》中说:“中都、两汉、晋,属太原郡,有榆次城、寿阳城、平潭城”。这是说中都县范围内的城池。当时寿阳虽然已归属中都县了,但“寿阳城”这个建筑群依然完好,也依然被称之为“寿阳城”。我想魏书所说的寿阳城,应该就是西晋时所建之城了。

  西晋时建筑的这个古寿阳城,约经过七百年后,到了北宋初年时,就被北宋的镇州巡抚使郭进的军队给烧成废墟了。

  当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年即位当了大宋皇帝以后,即着手讨伐北汉。这个北汉是五代后期的“十国”之一。十国中的九个国都在南方,只有北汉是在北方,是后汉河东节度使刘旻在晋阳称帝以后所建立的国家,国号“汉”,史称北汉,其地域即今天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以及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地区,都城就在晋阳。由于北汉有辽为后援,不易攻伐,因而赵匡胤采用赵普的建议,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想先把晋阳外围各县扫荡降服,然后阻截辽兵,孤立晋阳,最后一举攻灭北汉。但是赵匡胤连年用兵,却不见成效,于是开始使用灭绝人寰的手段。他于年命李继勋火烧平遥县,年王全斌攻取乐平,年和年,李继勋又用同样手法攻克辽州。到开宝元年()秋八月至九月,李继勋再伐北汉,前锋何继筠在洞过河(即今潇河)大败北汉军刘继业(即杨业),斩首三千余级,乘胜直逼晋阳,火烧延夏门。这年十月,郭进从真定进兵破寿阳,掠走九千多寿阳人民,至此,晋中东山一带已被宋军打开通道。开宝二年(),宋太祖命赵光义为东京留守,他自己御驾亲征,用“水灌晋阳”的毒计,妄图攻灭北汉。由于正当夏季,宋军中疾疫流行,赵匡胤只好退兵。退兵时又强迫北汉地区的一万多户居民迁徙到山东和河南。赵匡胤是在制造“无人区”,他想用这个办法来削弱北汉的力量,切断北汉的兵员补给和粮食供结基地,割断广大人民群众对北汉政权的支持。

古 县 衙

  开宝三年()至八年(),赵匡胤集中兵力去对付南汉和南唐,无暇来攻打北汉。开宝九年()八月,宋朝又派党进、潘美、杨光美、牛思进、米文义等人率兵五路进攻晋阳,同时又调镇州巡抚郭进等军分攻晋阳周围各县。这年十月,郭进的军队火烧寿阳城,使寿阳城变成一片火海。这座存世年的古城就这样被郭进带领的军队给彻底毁灭了。在这场灾难中,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葬身于火海之中。这虽然是郭进的滔天罪行,其实也是赵匡胤当局制定的罪恶计划。

  就在郭进焚烧寿阳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却意外地死在开封,这也是报应。赵光义随之即位,是为太宗。这年十二月,宋军罢兵南返时,又将北汉的五万多人民群众强行掠往河南。据《山西通志》记载,这一次,仅郭进军就从寿阳掠走九千多人。

  这时,北汉所属的山西中部十州地面,除晋阳以外,已经全部被宋军攻灭了。晋阳虽已成为一座孤城,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团结一心,誓不降宋。赵光义深知这一点,因此他经过了两年多准备后,于太平兴国四年(),派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率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米信、田重进等军,分四路合攻晋阳。赵光义驻在汾东行营亲自督战。郭进被任命为晋阳之北石岭关都部署,仍然负责打援,阻截辽兵。战役还未正式开始,郭进军队内部就倾轧猜忌,危机四伏。郭进这个多次掳掠杀害寿阳人民、火烧寿阳城的罪魁祸首,竟于这年三月末自杀身死,这真是天理昭彰,自己结果了自己。这年的五月五日,北汉主刘继元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出城降宋。这些史实,见之于《宋史》、《宋史记事本末》、《资治通鉴》等典籍中。

  赵光义这个人比郭进、李继勋之流更为心狠手毒,比他哥哥赵匡胤的毒辣劲儿一点也不差。按常理,敌方投降以后,就该抚慰,然而赵光义却下令火烧晋阳城,烧完后又引汾水和晋水大灌晋阳城,使晋阳城由火海又变成泽国。这还不算完,又命军队将晋阳北面的系舟山和西面的龙山山头铲平,为的是要拔去“龙角”,破坏了“龙脉”、“风水”,使晋阳一带再也出不了皇帝。

  关于郭进这个人,史料中多处记有他的小传,我随便找一个抄在这里,可以参看。

  郭进(~),宋永宁军博野(今河北蠡县)人,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宋建隆元年()为洺州防御使,充西山巡抚,以备北汉。开宝元年()从征北汉,为行营前军马军都指挥使。开宝九年()为行营马军都监,招降北汉民三万余人。太平兴国初,领云州观察使,判邢州,仍兼西山巡检。四年(),太宗再征北汉,命为都部署,分兵控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大破契丹援兵。因被护军田钦祚侵凌,自经死。

  以上文中“开宝九年招降北汉民三万余人”实在是郭进的大罪恶。这年十月,他火烧寿阳,死者无数,生者都被他“招降”了,什么招降?这是真正掳掠了三万多百姓、威逼迁徙河南的铁证。

  关于郭进这个人,我见过不少地方记述他的一些行为,这里且将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段抄录下来:

郭进有才略,累有战功,尝刺邢州……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宾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乃设诸工之席于东庑,群子之席于西庑。(古制东为大,西为小),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之下也。”进死未几,宅果为他人所有。

  看来郭进自杀后,他的诸子们的确是没有保住家业,后来伦落无闻。

  公元年郭进焚烧了寿阳城后,三百年间寿阳一直没有重新建城,只是在废墟上搭建临时简易办公用房,算是治所,史称小城。就这样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之久,直到元代至元年间才由知县袁士廉和主簿崔可仪主持创建了新县城。明成化《山西通志》说“寿阳县城,肇自晋置县始筑。唐武德中改拓,寻废,傍筑小城为县治。元末县尹袁士廉、主簿崔可仪重修。周围四里,高一丈九尺,东西南三门。清代时王晋介在《重修寿阳县城碑记》中说:“寿城创自晋,改筑于元。”正是指此。

明清时期的寿阳古城墙

  新建的这个县城今天还遗存有百多米长的一段老城墙,是这个县城的东城墙的北半部,亦即东城门(即宾旸门)之北的一段城墙。这个县城的东北角与西晋老县城废址的西南隅重合,又向西和向南各延伸了一段而建成的。正如清光绪《寿阳县志》记载:“寿阳故城遗址,包今城外东北隅,即晋始建之城。地形志‘中都有寿阳城’者也。”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尹灵芝烈士陵园时,陵园的后墙处有一个三米多高、直径四五米大的土台,传说就是西晋古县城的“城角楼”。原陵园后墙以及原药材公司后面一带为古城的北城墙,包括前面这一带,村人历代相传叫“老城坪”(坪字寿阳话为“皮”音),就是西晋古城所在地的废址。到八十年代县水利局兴建宿舍时还有部分古城墙的遗址留存。以此看来,晋时古城的规模,要比元建之城大很多。

  元建城比较小。清康熙《寿阳县志》上说寿阳县城“土城方一里,周一千四百四十步”。光绪《寿阳县志》上说是“周四里”,也就是城的四周围共有四里长,两说差不多,平均每边长一华里,即米,很小的。早年间,寿阳城中流传有一则笑话,有些夸张,说是某人在东城门不小心绊了一跌,趴倒在地上了,一看自己的帽子被跌出去老远,落在了西城门外边。你说这寿阳城才有多大呀!这夸张的调侃,也是寿阳家对自己县城太小的一种幽默自潮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omrc.com/wazlyy/11686.html

 


当前时间: